深刻领悟四大全球倡议的理论内涵、鲜明特征与时代价值

更新时间:2025-10-27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发展鸿沟拉大、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文明冲突加剧,人类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就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四大全球倡议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人类解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应对世界变局、破解人类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理论内涵: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对全球问题的系统性回应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当前,全球化的深化使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但全球治理体系滞后,发展失衡、安全失序、文明失和、治理失效成为制约人类进步的主要矛盾。四大全球倡议紧扣这些矛盾,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形成系统解决方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全球发展倡议以“共同发展”破解全球失衡的“发展赤字”。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但当前全球发展水平失衡:发达国家主导了大多数前沿技术和金融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却面临债务危机、技术鸿沟、基础设施短板等多重约束,极端贫困人口不降反升,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冲击最脆弱群体。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各方做到“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推动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力回应了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发出了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强音。

  全球安全倡议以“共同安全”超越零和博弈的“安全困境”。人类是安全共同体,历史反复证明,将安全视为零和博弈,以牺牲他国安全为代价谋求自身绝对安全,最终只会导致集体不安全。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这一倡议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主张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维护发展中国家安全权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对于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以及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安全挑战的理念。

  全球文明倡议以“交流互鉴”消解文明冲突的“认知壁垒”。文明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精神积淀。但随着地缘政治冲突日益加剧,“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沉渣泛起,导致文明隔阂加深,严重阻碍了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新的动力。这一倡议立足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尊重文明差异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不同文明中对和平、正义、发展的向往等方面的价值追求,推动解决物质与精神失衡问题,为破解人类文明冲突、推动全球文化治理、推动建设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了指引。

  全球治理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改革失衡的“治理体系”。现行国际秩序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中心—边缘”结构,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严重不足,在数字治理、太空治理等领域的规则制定滞后于全球实践需求。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以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五大理念为核心要义,阐明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则、方法和路径。这一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继承和发扬了联合国宪章精神,主张世界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由各国共同分享,倡导各国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倡导以人为本,推动不断提升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实践品格

  四大全球倡议是具有鲜明实践导向的系统工程,体现人民性、系统性、包容性、实践性等鲜明特征。

  人民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四大全球倡议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以各国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球发展倡议聚焦消除贫困、保障民生;全球安全倡议守护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球文明倡议尊重各国人民的文化认同与精神追求,促进民心相通;全球治理倡议主张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弥合南北发展鸿沟。

  系统性。四大全球倡议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发展是基础,为安全、文明、治理提供物质前提;安全是保障,确保发展成果稳固;文明是纽带,凝聚共识、增进信任;治理是机制,统筹协调各领域关系。总之,没有共同发展,安全就缺乏物质基础;没有普遍安全,发展成果就难以巩固;没有文明交流互鉴,发展与安全的共识就难以凝聚;没有公正有效的治理,发展、安全、文明的协同就缺乏制度支撑。四大全球倡议为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了全链条解决方案。

  包容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从多样性的具体实践中提炼普遍规律。四大全球倡议尊重各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差异。全球发展倡议不搞“一刀切”式的发展模板,鼓励探索适合国情的现代化路径,倡导多边主义、开放合作,反对零和博弈与“中心—边缘”结构;全球安全倡议不输出特定安全模式,而是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安全道路;全球文明倡议反对“文明优越论”,尊重文明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与单一化,主张不同文化应在平等基础上开展对话,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全球治理倡议不谋求垄断规则制定权,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与霸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中国不仅是四大全球倡议的提出者,更是率先践行者: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时,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5年来,累计派出维和官兵5万余人次;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推动交流;支持全球治理相关体制机制完善。

  时代价值: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

  四大全球倡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实践与道义价值。

  从理论价值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性,但未预见21世纪全球化的复杂性。四大全球倡议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造性提出共同发展、共同安全、文明互鉴、共商共建共享等理念,体现了对人类前途命运更具历史纵深的思考、对人类进步方向更具时代特征的指引,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意义。

  从实践价值看,为破解全球性挑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针对发展不平衡、安全威胁交织、文明隔阂、治理滞后等复杂问题,四大全球倡议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既提供了理念引领,又给出了实践路径,是应对“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的综合“工具箱”。全球发展倡议回应了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球安全倡议针对的是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单边主义与强权政治抬头、全球安全治理失效的现实;全球文明倡议直面文化傲慢、文明隔阂、意识形态对抗等阻碍人类相互理解与合作的问题;全球治理倡议聚焦国际秩序和全球规则的不公正、不合理,以及全球治理机制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现实。四大全球倡议正是在深刻洞察当今世界面临复杂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具有鲜明实践导向的全球公共产品。

  从道义价值看,彰显负责任大国的胸襟与担当。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四大全球倡议体现了“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的理念,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世界胸怀与道义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战略引领,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邹生根)


链接地址: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5-10/27/content_144398_2755858.ht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