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依靠改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们党依靠改革走到现在,也必将依靠改革走向未来。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伟大觉醒”“伟大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
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上。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不断激发社会主义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凝聚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这都离不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加扎实的改革推进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谋划部署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切实发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动力的巨大作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指导。“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出,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好意识的能动作用。社会历史领域也是如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科学把握和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必须要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需要以新的社会意识指引新的实践,同时也是不断深化和拓展实践的过程,这是在社会存在层面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必然对社会意识产生影响。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总结和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当前,我们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实践的变化必然带动相关理论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呼唤新理论、新观点的支撑和指导。因此,只有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思想认识中的误区,拨开理论探索中的迷雾,以敢想敢谋敢闯的劲头谋划部署新时代的新实践,才能真正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同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认识,这些在实践中的鲜活总结、宝贵经验,经过系统总结和升华后就会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全面深化改革从思想指引和实践创新两个层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深化、丰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指导。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的相互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从这两对矛盾的内在关系看,都必须不断推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改革创新,从而促进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来源,也决定了改革的重点必然落在推进生产力发展上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口,这是党推进改革的核心领域,也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基础在于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不断提升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当前,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经济建设进入了新旧动能转化、新旧发展方式更替、新旧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与挑战,急需推进新一轮的改革,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一轮经济建设。因此,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改革与推进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因素,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创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用好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有效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推进制度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有着深远影响和积极作用,必须始终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以制度机制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效能的长效发挥。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制度意识,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推进制度体制改革创新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方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在制度机制建设上迅速行动,着眼新形势、新要求、新特征,通过完善一批、修改一批、作废一批,尽最大力量推进制度机制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切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涉及重大利益的调整,是对传统深层次利益格局的打破和更新,这也决定了实践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多方面的矛盾和难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打破束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藩篱,形成更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持久的力量,也是立足实践、推动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一个国家才能不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其本身也蕴含了丰富的精神世界,砥砺出一系列可贵的精神品质。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必须把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筹起来、一并推进,在不断夯实物质基础、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这需要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也必须有持久有力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其中包含着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勇于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精神境界,蕴含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力量。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弘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敢于刀刃向内的魄力和舍我其谁的勇气,推进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改革创新,以更彻底、更深刻的自我革命、自我革新、自我完善,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力量,进一步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性,不断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推进改革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风雨兼程是常态,这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坚持和弘扬斗争精神,不断提升斗争本领,掌握斗争艺术,敢于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困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一步提振中国人民的精气神,以更加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简介:尤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铭,江西师范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Q3TutqVx0hpTYNHJgC-G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