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江西师范大学“星火红师班”成员在指导老师龚宇辉的带领下,沿秋收起义历史轨迹开展了“红色思源,寻路秋收”红色走读活动。
师生们首站抵达九江市修水县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青灰色砖墙承载着岁月厚重,大家驻足于1927年诞生的第一面工农革命军军旗下,听讲解员追溯旗帜背后的历史,深刻感受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初心起点。随后,师生们在馆内通过云游数字展馆延续红色探寻。在秋收起义第二团驻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虚拟展厅,师生们认真聆听矿工携镐锹投身革命的热血故事;在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场景,探寻第三团战士们浴血奋战的鲜活历史场景。

(图为同学们在修水工农革命军旧址)
红色走读第二站,师生们走进湖南省浏阳市上坪镇与文家市会师旧址。通过微党课主题学习的形式,同学们在历史现场深切体悟先辈们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赤诚初心。工农革命军旗帜雕塑旁,队员们结合文家市会师“转兵”的关键史实,结合湘赣边界农运数据,解读了革命力量“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逻辑——正是扎根群众、依靠群众,才筑牢了根据地发展的根基。随后,师生围绕“光辉起点”与“新时代使命”展开了热议。龚老师说道,“正是这份‘向群山找出路’的清醒,让革命火种得以保存。”操美婷同学指着展柜中先辈用过的煤油灯感慨道,“当年靠一盏灯谋划革命路,如今我们更要以初心照亮奋斗路。”这场沉浸式微党课,让师生在历史现场触摸到先辈的赤诚初心,更明晰了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

(图为师生在文家市会师旧址纪念馆前开展微党课宣讲学习)
红色走读第三站,师生们走进了湖南烈士公园纪念馆。展柜中,秋收起义英烈用过的泛黄家书、带弹痕的军帽静静陈列,同学们驻足凝视,轻声诵读家书中“为革命牺牲,死而无憾”的字句,崇敬之情涌上心头。

(图为同学们正在学习诵读卢德铭烈士家书)
随着讲解员按下播放键,馆内多媒体设备重现秋收起义的激烈战争场景——硝烟弥漫的战场、冲锋的号角声,让大家仿佛置身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随后,师生们通过云游数字三湾改编纪念展馆继续深化学习:通过点击“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架构图并观看情景短片,直观了解士兵委员会如何保障官兵平等。有同学边记笔记边感慨:“从‘支部建在连上’到‘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每一步探索都在重塑军队灵魂。”这场学习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离不开科学原则的指引与制度的革新。

(图为师生们在云游数字展馆合影)
红色走读第四站,师生们先来到井冈山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斑驳木门后,墙上的士兵委员会章程、桌案上的官兵意见本与物资分配账本,还原着革命年代的制度实践。讲解员结合秋收起义部队军帽展品介绍:“三湾改编确立的官兵平等原则,在这里通过士兵委员会落地,普通战士也能参与军队管理。”大家驻足细看,深刻感受制度创新的力量。
随后,师生们移步中共湘赣边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围站在当年会议召开的厅堂内聆听讲解。讲解员指着墙上的会议场景复原图,串联起秋收起义与井冈山的关联:“正是秋收起义保存的火种,为湘赣边根据地创建奠定基础,这次大会更明确了‘深入土地革命’的方向。”有同学看着展柜里的会议记录手稿感慨:“从武装起义到根据地建设,每一步都是革命先辈的初心坚守。”整场探访让红色信仰在历史场景中愈发坚定。

(图为师生们正在井冈山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参观)

(图为师生们正在中共湘赣边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集中学习)
此次跨湘赣的红色实践,为“星火红师班”成员带来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从修水军旗发源地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每处旧址、每段讲解,都让秋收起义精神从课本文字变为可触摸的精神力量。同学们表示,革命先辈在绝境中坚守信仰、探索开路的精神令人震撼。作为公费师范生,他们将以先辈为榜样,传承秋收起义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用青春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链接地址:https://www.jxcn.cn/system/2025/10/11/0210026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