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铸魂 师范砺剑
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师大答卷
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朱小理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江西师范大学党委深刻把握“思政引领力”这一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立足江西红色沃土,聚焦师范教育本色,将弘扬教育家精神与传承红色基因、创新育人模式相融合,奋力谱写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师大新篇章。
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教育强国建设的师大实践
学校党委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办学传统与特色,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观部署落实为具体行动。
一是以系统学习引领发展,增强服务教育强国的思想自觉。学校党委制定学习总体安排,结合落实“三级书记”讲思政理论课实施方案,第一时间组织分层分类学习,推动大会精神进学院、进课堂、进支部、进社团、进班级、进宿舍,全校260个党支部、1354个团支部学习宣传全覆盖,2人入选团中央优秀青年宣讲团,青马宣讲团入选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团。在深化学习、凝聚共识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推动落实学科筑峰、铸魂育人、强师固本、科研提质、特色强化、改革赋能和文化聚力等“七大工程”建设,明确“红色铸魂、师范固本、创新驱动”的实践路径,切实把中央决策转化为学校发展的生动实践。
二是以学科优化服务发展,提升支撑江西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学校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响应机制。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与南昌市工信局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学校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稳定保持在ESI全球前1%,科技成果转化位列江西高校榜首,在光电信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真正实现教育布局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三是以体系化建设推动发展,打造立德树人的师大范式。学校成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将思政工作纳入院级党组织书记年度述职,推动“一院一品”思政品牌建设。开展“师范红色基因”挖掘整理工程,推出“师德传承系列公开课”,其中“师德养成综合实践”课程,获批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校获批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4个项目入选教育部2024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获批总数居江西高校首位,形成思政引领全域覆盖、全程贯通、全员参与的师大范式。
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推进实施强师固本工程,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是引导教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学校大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计划,开展了“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思想大讨论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涵养高尚师德和教育家精神,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胸怀家国、扎根教育的时代良师,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是激励教师坚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常态化开展师德传统教育、师德榜样学习活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江西师范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修订)》等举措,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育人境界和人格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三是推动教师练就“专业深厚、业务精湛”的扎实学识。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的重要指示精神,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练就过硬的教学能力,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四是培育教师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仁爱之心。学校引导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推动“三融一体”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一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1名教师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1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名教师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教师入选“新时代赣鄱先锋”,2名教师当选“江西好人”,1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2名教师在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分别获二、三等奖。
创新育人体系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效能
提升思政引领力,关键在于构建富有成效的育人体系。学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是巩固主渠道,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学校制定落实《江西师范大学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方案》,深挖江西本土红色资源,将宏大的国家战略具体化、情境化、生动化,打造“红色文化”“百年党史江西红”等国家级、省级思政“金课”群,16门课程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示名单。“百年党史江西红”上线智慧树平台后已吸引46所高校、5.18万名学生选课,互动超61万次。
二是建强主力军,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校创新举措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相关成效获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打造“思政+音乐”“思政+文学”等融合教学模式,推出“红土魂”艺术思政大课、红色情景剧等一系列广受欢迎的课程,逐步构建起“三维四融五联”教学育人新路径,形成具有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特色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新模式。
三是拓宽主路径,推进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学校创新开发“红色云课堂”“VR红色纪念馆”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平台建设,与红色场馆、革命旧址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推动红色教育从课堂教学向实践育人延伸。强化红色育人队伍建设,开展教师红色文化专题培训。参编的《红色文化》教材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红色文化教育馆年均接待校内外参观人次超过2万。
四是守牢主阵地,构建“三全育人”新生态。学校制定《江西师范大学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实施方案》,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全员共育格局,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学生制度,建强思政教师队伍。全过程育人突出层次性与连续性,抓好入学毕业教育,开展“红色走读”“百个红色名村行”等实践活动;创新开展“好人评选”等主题教育,营造良好教风、学风。全方位育人协同推进,宣传、教学、实践、管理、文化、组织多平台发力,形成“人人重育人、事事融育人”的良好生态。
彰显特色优势贡献教育强国建设的师大力量
作为具有深厚红色底蕴和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校,学校扎根红土地办教育,自觉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和江西发展大局,力求在关键领域实现新提升。
一是在服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实现新提升。学校是教育部“推进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和“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一年来,学校发挥江西省师范教育龙头作用,培养输送具备教育家精神潜质的高素质师资,通过学习特岗教师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远大志向。通过“基础教育振兴帮扶计划”等支援项目,赋能乡村教育,助力江西基础教育发展。承担的“国培省培”项目和江西省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培训工作广获好评。
二是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实现新提升。学校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正大学子”两类四型计划,打破学科壁垒,推出“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英语”等双学士学位项目,加强微专业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毕业生投身基础教育、服务基层、扎根西部的意愿和能力持续提升,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的重要嘱托。
三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上实现新提升。学校持续深化“U—G—S”(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实现师范生培养与基础教育一线需求紧密对接。强化师范生师德涵养与教学实践能力双线融合,构建“师德课程—实践体验—反思内化—行为养成”全链条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通过率位居全省前列,“师范生UGS协同培养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师教育“师大方案”。
四是在助力红色文化育人上实现新提升。学校依托全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和“江西红”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实施研究阐释、课程教学、宣传宣讲等十大工程,系统推进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聚力打造“江西红”育人高地。3个红色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1项资源获评江西省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精品项目;推出的两册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案例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学校还组织4000余名师生赴红色景点开展实践学习,创作作品600余件,近年来红色宣讲团行程2万余公里,完成宣讲200余场。由师生创作的作品《旗迹》荣获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特等奖,充分展现出学校在红色文化育人方面的扎实成效与广泛影响。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将始终坚持把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提升思政引领力为核心,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动力,引导广大教师坚守教育初心,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扎根红土育新人,彰显特色促发展,加快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ChUCECcG3-bkJvfxZNS8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