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2025年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校长陈芬儿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智能微纳连续流制造关键技术及系列工艺,引领医药化工制造划时代变革”项目成功入选。
该项目聚焦“卡脖子”共性技术,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示范”全链条,打造国际领跑的连续制造科创平台,实现“领军人才+创新主体+人才梯队+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形成助推区域经济和产业迭代的新质生产力:即开辟微纳连续制造新赛道,占据未来连续制造和生物制造研发制高点,保障国家医药与化工产业战略安全,引领我省医药、石化化工和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高端跃升。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紧密围绕“1269”行动计划和全省“1+M+N”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要求,系统谋划,扎实推进,构建了以学校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具有“师大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
一是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转化动力。将社会服务成果纳入职称评审等方面评价运用,打破单一学术评价标准,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推动社会服务工作持续深化。
二是搭建常态化对接平台,畅通转化渠道。高频次组织开展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活动,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构建了全链条服务生态,提升转化效能。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覆盖技术评估、项目孵化与产业化推进的全链条转化体系,提升显著转化效率,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供稿:成果转化与奖励中心
一审一校:钟雪艳
二审二校:曹琪
三审三校:王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