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辉 通讯员 刘为勇 张何鑫
针对乡村普法中长期存在的“法律供需错位”“基层法治人才匮乏”“普法形式单一低效”等问题,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依托法学学科优势,创新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媒传播”的“三维普法”模式。
全员参与 构建“法学+”立体化普法共同体
组建“名师领衔、专兼结合、师生联动”的普法矩阵。整合法学、社工、心理等多学科力量,开展差异化普法,编写《农民工法律手册》,发放5000册,惠及3000余人。针对青少年设计“校园欺凌防治情景剧”及模拟审判,开展校园巡演40余场,覆盖学生2万余人。同步构建“模拟法庭+项目实践”双轨机制,年均开展模拟法庭20余场。学生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赴乡村调研土地流转问题,提出合同模板被当地司法局采纳推广。
全程覆盖 建立“全生命周期”法治教育体系
打造“青少年启蒙——高校教育——社会服务”全链条普法模式。选派12名教师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开发“宪法伴我成长”等课程,推动情景剧进入200余所校园。组织2.6万名学生参与“宪法卫士”知识竞答,模拟庭审获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为企业开展合规讲座,在乡村采用“方言普法+案例解读”模式,成功化解多年宅基地纠纷;设立15个“乡村振兴法治观察点”,形成“需求采集——方案设计——效果评估”闭环机制,试点村土地承包纠纷数量同比下降45%,法律咨询数量增长300%。
全媒传播 创新法治文化传播范式
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学术成果”立体传播矩阵。运营“政法视界”公众号发布普法短视频500余条,总阅读量超500万次;开发VR产品《法治中国全景图》,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加强学术转化,出版专著12部;立法建议被写入《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助力法治建设。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实践表明,破解乡村普法难题需做到“三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术成果转化为治理实效;传统与创新结合,以“田野调查+大数据”识别需求,以VR、短视频提升吸引力;高校与社会结合,构建“法治教育——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一体化格局,实现法学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三维普法”模式兼顾需求精准识别与供给改革,通过技术赋能与跨学科协同,推动法治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链接地址: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25-09/17/content_925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