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赣鄱大地钟灵毓秀,孕育出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目前,江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8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48 项,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时代,加强江西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让江西非遗绽放新光彩的必然选择。
强化数字化赋能 筑牢保护与传承根基
在数字中国建设深入推进、文化领域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的发展阶段,以三维扫描、区块链、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赋能江西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发展。一是强化现代数字技术运用。通过三维扫描、时域光学孪生等技术,对江西非遗元素进行高精度数字建模,将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等非遗元素加以技术优化,转化为数字资产,完整留存其细节与神韵。二是加强对非遗资料的记录保存。利用先进的录音录像设备,对江西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历史、技艺演示等进行全方位记录,保存那些口口相传的文化记忆。三是构建动态更新的江西非遗数据库。整合江西非遗代表性项目信息、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口述资料以及非遗元素数字模型等,形成非遗的数字档案库,为后续研究、保护和传承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撑。四是加强对非遗数字资源的安全管理。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安全性,运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与便捷访问,防止江西非遗数字资源因技术故障、人为因素等遭到破坏或丢失,为江西非遗保护与传承筑牢数字根基。
促进数字化融合 激发传承发展活力
江西非遗资源禀赋深厚,以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与文旅、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既是让非遗焕发新的时代光彩的关键路径,也是打造江西文旅新IP的重要抓手。一是深入挖掘江西非遗内涵。结合数字技术打造特色文旅产品,通过数字文创IP转化、智慧文旅场景搭建等手段,将江西非遗中的技艺流程、民俗符号、精神内核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产品形态。二是创建沉浸式非遗体验。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游客通过VR设备置身于江西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表演现场,感受其独特魅力;借助AR技术,使游客在参观江西非遗展馆时,看到虚拟的非遗技艺演示过程。三是开发非遗主题数字旅游线路。围绕江西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性串联,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在线路设计中融入线上导览、文化动画、互动任务等数字功能,支持游客按需规划行程,通过数字手段深化对非遗的理解,实现“游览与学习相融、体验与感悟并重”的文旅价值,进一步丰富旅游体验的文化维度与互动层次。四是推动江西非遗与数字创意项目融合,开发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等数字文创产品,制作以江西非遗为题材的动画短片等,通过技艺演示、故事分享等扩大江西非遗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加强数字化传播 提升国际影响力
江西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数字化手段加强其传播,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江西非遗,还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一是构建多元化数字传播矩阵。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江西非遗代表性项目短视频、图文等内容,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吸引公众关注。二是打造数字体验平台,提供非遗代表性项目介绍、数字资源展示、线上体验等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非遗数字体验平台。三是制作播出江西非遗纪录片、专题节目等,扩大江西非遗的传播范围,依托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平台,展示江西非遗技艺和数字成果,吸引专家、学者和从业者交流合作。四是开展非遗对外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外国友人介绍江西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展会和交流活动,将江西非遗推向世界舞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升江西非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培养数字化人才 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推动江西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江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和吸引一批既懂非遗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依托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与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提高技能,为江西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人才储备。二是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非遗内涵,形成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数字化保护相互协同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三是吸引青年人才参与。通过举办江西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意大赛等,激发青年人才对江西非遗的兴趣和创新热情,鼓励他们成立与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相关的创业团队,开展文创产品开发等工作。四是展示青年人才成果。通过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展示青年人才在江西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
【作者分别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宜春学院讲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3BKS034)、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5KS34)和江西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编号:MKS24210)阶段性成果。】
链接地址: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5-09/15/content_144401_2626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