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程波:加强景德镇陶瓷与乐平赣剧非遗保护传承

更新时间:2025-08-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景德镇陶瓷与乐平赣剧作为江西非遗的重要代表,其保护传承对文化强省建设意义重大。基于两者在保护传承中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的建议。

  优化资金投入与管理机制。省级财政应加大非遗保护专项投入,设立针对景德镇陶瓷、乐平赣剧的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传承人培养、技艺研发与市场拓展。同时,通过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企业与非遗工坊合作,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资金体系。在资金管理上,建立科学评估机制,避免“撒胡椒面”式分配。对陶瓷非遗项目,优先保障传统窑口修复、新工艺研发等关键领域;对乐平赣剧,重点支持新剧目创作、古戏台修缮与民间戏班扶持。引入第三方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升使用透明度与效益。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景德镇陶瓷大学可扩大陶瓷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乐平中专赣剧专业可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兴趣课程,从小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深化“现代学徒制”与“名师带徒”模式,景德镇陶瓷企业、工坊与高校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拉坯、上釉等传统技艺;乐平赣剧传习中心组织老艺术家与青年演员结对,确保唱腔、身段等技艺精准传承。同时,针对现有传承人开展创新与市场运营培训,提升其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市场产品的能力,培养既懂技艺又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活态传承与市场深度融合。景德镇陶瓷应突破文创产品同质化瓶颈,依托陶溪川、三宝陶艺村等平台,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生活美学融合,开发茶具、家居装饰等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产品。利用“瓷博会”“陶瓷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搭建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平台扩大市场覆盖面。乐平赣剧需打破“乡村为主”的市场局限,一方面,在保留《珍珠记》等经典剧目的同时,继续创作《方志敏》这类贴合时代的新剧目,增强对城市观众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将赣剧演出与古戏台旅游结合,开发“看戏+研学”“看戏+民俗体验”等特色线路,推动赣剧进剧院、进景区,并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经典片段,吸引年轻观众。

  强化文化生态保护与法规保障。加强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划定传统制瓷技艺核心保护区,保护老窑口、老作坊等物质载体,保留“前店后坊”的活态场景;乐平需保护乡村文化土壤,支持民间戏班深入基层演出,维系赣剧与乡村生活的紧密联系。加快完善非遗保护法规,明确传承人权益、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对陶瓷技艺的专利申请、版权登记提供指导,对赣剧新剧目、传统唱腔给予法律保护,打击侵权行为。同时,将非遗保护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保护格局。

  景德镇陶瓷的多元保护体系、乐平赣剧的“政府搭台+民间唱戏”模式,为上述建议提供了实践基础。只要持续优化政策、聚焦关键环节,就能推动两项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活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贡献江西力量。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


链接地址: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5/08/22/020964088.shtml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