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面对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中国高校所肩负的巩固文化主体性、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内涵越来越丰富。
当前,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激烈,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文化主体性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支柱。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巩固文化主体性、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近期各地高校的实践探索表明,将“两个结合”融入育人全过程,构建开放创新的文化传承生态,是高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关键路径。
巩固文化主体性,高校的紧迫使命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文化独立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标志。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文化霸权、技术垄断和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文化主体性形成严峻挑战。部分青年学生表现出的“文化失根”现象,凸显了高校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2025年“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上,聚焦“两个结合”,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艺术化叙事、互动化表达等形式展现中华文明独特精神气质。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率先担负起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时代责任。守正是根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创新是动力,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两个结合”深化文化育人创新
“两个结合”为高校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期高校实践表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与师生日常生活和成长需求相结合,是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
四川某高校将工匠精神深植育人基因,立足地域文化与行业精神,构建起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内核。该校建筑工程学院以“川派建筑文化+斧头院史文化”为根基,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与“毫厘不差”的工艺追求融入教学。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则依托“金沙文化+三线建设”,在课程中对比古蜀文物铸造工艺与现代智能制造技术,培育学生“创新突破、无私奉献”的精神。
安徽某县创新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运用“听、辨、劝、借、让、和”的传统智慧化解思想矛盾。该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爱心超市文明积分兑换”等活动600余场次,惠及群众15000余人次。
这些实践将传统伦理智慧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使文化传承从“说教”变为“体验”,从“知识”升华为“价值”,成效显著。
构建“大文化”育人生态
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育人生态。近期高校实践探索表明,“五色融合”“虚实结合”“双课耦合”等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了文化育人实效。
黑龙江某高校以“龙江英雄情”为核心价值导向,整合“五色”教育元素:“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中,将赵一曼、马骏等革命英雄的故事搬上课堂;“绿色”生态理念培养中,讲述马永顺、朱彩芹等生态英雄的故事;“蓝色”科技创新中,讲好刘永坦、杨士莪等科技英雄故事。
这种分类体系使文化育人具象化、系统化,形成精神价值的“光谱效应”。在技术赋能方面,该校构建“虚实结合”育人场域,一方面优化校内智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深化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群;另一方面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与新媒体矩阵,丰富完善“龙江英雄”数字化资源库,集成VR/AR体验、虚拟仿真实验等数字化资源。
湖北某地举行的“东湖论坛·遇见巴楚文化”活动展示了巴楚文化中的统战智慧:“信义如山”的重诺精神、“多元共生”的包容智慧、“求同存异”的联合模式和“家国同构”的深沉情怀。
这些智慧为高校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育人生态提供了重要启示。
拓展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路径
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拓展实践路径,让文化传承从校园走向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走向世界。近期高校探索表明,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推动文化创意转化、创新传播方式是三大有效路径。
云南某高校教师主持的《边疆高校非遗符号双认同建构的教育创新:代际协同机制研究》项目,创新性提出“符号资本双循环”教育模型,构建了“老艺人技艺解码—青年数字创新—师生共识凝聚”的代际协同机制。该项目开发“彝绣解码”微信小程序,用轻量技术拆解纹样密码,助力本土非遗产品变身时尚潮牌,破解边疆非遗教学“不会教、学不会”的痛点。
2025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名单公示,27个重点项目涵盖多元文化领域。这些项目通过技术赋能、跨界融合与年轻化表达,在历史纵深与时代脉搏的交汇点上持续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如《中华考工记》创新性复现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中记载的古代官营手工业百工图景,创新融合AR技术与情景舞蹈编排,通过标志性的工种动作语言,让沉睡千年的百工智慧在当代舞台重焕新生。
广东省出台《关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提出到2029年和2035年的分阶段总体目标,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开放融合、活跃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
高校应主动对接这类政策,将文化传承创新融入社会服务。
文化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民生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成果最终要服务于社会民生。近期高校探索表明,文化创新与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能有效提升文化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川某高校构建“政策+空间+资源”的孵化支持体系,其省级众创空间“工智时代”累计孵化30余个在校生及毕业生初创团队,这些团队年总营收超2亿元,带动就业逾千人。
这些企业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在促进就业、推动绿色循环、技术创新等领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湖北某地以巴楚文化为牵引,创新“统战+”模式开展文化统战工作,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质的文化统战品牌。在“东湖论坛·遇见巴楚文化”活动中,统战部门选送的《回家》讲述了楚商回乡发展鲜花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故事;《候鸟筑巢·情聚苏马荡》则讲述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群体与当地居民共建共享苏马荡“候鸟”新家园的故事。
这些实践将文化认同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高校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成果已初显成效。放眼未来,高校需进一步深化“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云南某高校正开发的“彝绣解码”小程序和《边疆非遗教育案例集》,为传统文化注入数字活力;广东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探索,为高校文化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
守文化之本,开创新之境,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希望所在。高校要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久久为功,持续做好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任务。(江西师范大学 杜嫣艳)
连接地址:https://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25/08/21/0209636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