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多维路径探索

更新时间:2025-08-04

作者:尤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周恒(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这一重要论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民族地区治理应以乡村基层为着力点,从城乡一体、根脉传承、财政支撑、三治融合、党建引领五个方面,拓宽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方面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城乡一体:拓宽民族地区“空间嵌入”

  在制度创新上,支持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深化户籍与住房制度改革,建立“租售并举”长效机制,推行居住证“一网通办”与租购同权政策,破除城乡人口流动壁垒。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构建“保障性房源+危旧房改造+存量盘活”体系。

  要素流动方面,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下乡激励机制,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深化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吸引多种主体参与乡村投资和创业。

  产业协同方面,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能力,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引导城市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农业技术下乡。设立民族手工艺培训、电商直播等就业帮扶项目,提高乡村群众收入。

  设施服务方面,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标准认证及社会治理数据互通,构建城乡互补、各有侧重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贯通,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布局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物流、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县域教育、医疗、养老共同体。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普惠共享,统一政务窗口服务流程、医疗报销比例等,实现县域内公共服务“县乡同权、村居通办”。

 传承根脉:拓宽民族地区“文化嵌入”

  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深挖民族文化内核。比如对传统节庆进行现代化改造,将民族传统节日与乡村旅游融合,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开发民俗体验项目,通过VR/AR技术展示民族歌舞、传统工艺、历史影像等,建设“村史馆+家风廊+道德榜”文化矩阵,让“和合伦理”“孝亲文化”浸润日常生活。

  建设民族融合社区。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构建“15分钟民族共融服务圈”,通过“空间重构—文化浸润—就业赋能—生活融入”四步策略,展示村史村规、优良家风、道德模范事迹,打造多民族文化共融空间,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新社区。

财政支撑:拓宽民族地区“经济嵌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扩大中央财政补助民族地区资金规模,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等工具,为民族地区注入发展动能。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支持发展联农带农富农产业。有序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发展和建设,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构建多元投入格局。统筹用好相关领域资金,逐步提高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健全传统村落保护体系,保护乡村特色风貌。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涉农资金整合改革,建立直达资金监管体系,将绩效评价贯穿资金使用全周期,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构建多元投入机制。优化“财政+金融”协同机制,创新“财政贴息+风险补偿+保险保障”联动政策,建立“政策性银行+商业金融+合作社金融”三位一体支农体系。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全链条改革,建立集体股权、土地指标交易、碳汇收益多元增收机制。立足民族地区独特的文旅资源,通过“智慧旅游平台+特色民宿贷款”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盘活乡村资产资源。挖掘传统工艺、民族文化、文旅资产等特色资源,探索民族村寨融资盘活模式,激活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农村集体经济通过“三权分置”改革,将土地、林权等资源转化为可流转资产。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生态旅游等融合业态,发展特色种植。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完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激活土地要素市场,形成“资源盘活资本积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治融合:拓宽民族地区“社会嵌入”

  以自治增活力。加强村委会自身履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村委会的自治功能,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确保村民自治的透明度和阳光化,完善村民小组自治单元运行模式,将自治触角延伸至最基层。深化自治制度创新,建立“自治事项清单+协商目录”,优化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在民族村寨推行民族特色自治形式,将民族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相融合,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以法治强保障。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制定“民族特色村规民约”示范文本,建立法律明白人培养机制,实施法治文化浸润工程,创建民族双语普法宣传品牌,开展“法律进寨”“法治赶场”活动。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巡回法庭+流动调解室”,推行法律体检进乡村活动。建立“法治监督员”制度,实行村务法律审查机制,确保村级事务决策合法合规。针对民族矛盾纠纷,建立“礼法融合调解室”,运用“民俗调解+法律仲裁”复合模式,实现“法理情”有机统一,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以德治扬正气。实施“文化铸魂工程”,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族文化传承馆+农家书屋+乡村大喇叭”立体德育宣传矩阵。开展“最美村寨”“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培育“道德模范”“身边榜样”等先进典型。在民族节庆中注入德治元素,积极创演适合民族地区农民群众观赏需求的文艺节目和活动项目,为乡村民俗文化注入时代的新活力。将“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民族传统美德转化为德治规范,形成好人有好报的德治导向,让德治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磁场。

 党建引领:拓宽民族地区“心理嵌入”

  在政治领导力方面,通过构建自上而下的乡村治理领导体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链条”,广泛动员基层力量,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选拔优秀“带头人”,坚决整治“微腐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推行支部星级管理制度。

  在思想引领力方面,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实施“民族双语干部培养计划”,建立“三会一课+田间课堂”学习模式,结合农事实践进行理论宣讲,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农民文化自信。同时,关注农民诉求,解决思想问题,给予民族地区乡村干部更多关心爱护。

  在群众组织力方面,加强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引领乡村治理作用,培养和引进乡村治理人才,加强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党群议事会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创新“乡村治理积分制”,激发群众参与治理内生动力。

  在社会号召力方面,落实党中央为基层减负的部署,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乡镇履职事项清单。探索支委联组、党员联户制度,优化“第一书记”嵌入治理方式,将工作触角延伸到组入户。


链接地址:https://www.gmw.cn/xueshu/2025-08/04/content_38197732.ht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