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抚韵薪火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共计10名学生来到抚州临川嵩湖乡,以“弘扬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指针,深入白浒窑遗址及非遗工坊,解码嵩湖乡白浒窑产业振兴的实践密码。
溯脉千年:窑火淬炼的江南瓷韵
白浒窑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是江南古陶瓷生产史的关键节点。它凭借崇仁河水路交通优势与丰富的瓷土、燃料资源,在古代陶瓷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民窑的典型代表,白浒窑采用传统柴火烧制工艺,孕育了釉层浸润厚重、纹饰质朴简练的独特风格,与景德镇精美的官窑工艺体系互补鲜明,独具魅力。
俗谚寻踪:赣鄱大地上的窑火密码
“先有白浒窑,后有景德镇。”这句俗语在赣鄱大地广为流传。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在非遗传承人张志刚的悉心引导下,沉浸式开启白浒窑文化探索之旅。张志刚老师以深厚的专业积淀,生动阐释白浒窑技艺弘扬对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讲述白浒窑凭借精湛工艺在国际陶瓷领域占据的独特地位,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份千年技艺的非凡价值。
在手工陶瓷工艺传习所展厅,队员们近距离观摩唐代青瓷、宋代影青等珍贵瓷器,透过釉色纹理与器型设计,触摸历史脉络,感受古代匠人的巧思与智慧,在与文物的无声对话中,对传统制瓷技艺的精妙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窑火新章:乡土振兴中的瓷韵回响
“窑子重建得好呀!”提到重建的瓷窑,村里的大娘笑得合不拢嘴,“有了白浒窑,小孩就有了接触国际产品的机会,大人也有了就业的新去向。”实践队队员调研发现,白浒窑文化在嵩湖乡产业振兴中起到了多维赋能作用。一方面,特色瓷产品融入“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体系,以华夏符号输出,助力外贸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非遗工坊构建起“传统工艺+现代产业”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创业,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优秀范例。
“窑火千年不熄,我们务必要把这份炽热传承下去!”展望未来,队员们表示一定要接好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怀揣对乡土文化的热忱,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在乡土间书写传承与振兴同频共振的篇章,让青春在文化薪火相传中绽放光彩。(王怡萱 毕嘉敏)
链接地址:https://jx.cnr.cn/fz/20250708/t20250708_5272517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