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商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建领航促发展,多维并进创一流

更新时间:2025-04-23

 教师教育既是师范大学的本色,也应是师范大学的亮色。近年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关键领域改革发展工作,有效助力学校坚守教师教育本色、有力支撑学校彰显教师教育亮色。

一、党建引领铸品牌

学院党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培育打造“先行者”学院党建工作品牌,力争政治理论学习先行一步,党建业务双融双促走有前列,2024年学院获批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党建思政荣誉。

(一)强化政治引领。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切实抓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从严做好意识形态、民族宗教工作,一体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学院正确办学方向。

(二)强化品牌创建。对标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要求,学院党委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结合“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以建强10个党支部为载体,着力建好党建“先行者”讲坛、学术“瑶湖教育讲坛”等2个讲坛和党员宣讲团、志愿服务队、社会实践队等3支队伍,不断健全党建工作体系,积极创建“先行者”党建工作品牌。2024年,学院入选学校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教工第一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蓝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党支部继教工第一党支部后成功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成为全国少数拥有教工、学生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高校二级学院。此外,学院还获“全省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全省高校教师党建工作优秀案例”等一批省级党建工作荣誉。

(三)强化思政教育。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第二课堂为抓手,以师德答辩为抓手,着力强化网络思政教育,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不断创新学生思政工作载体,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全力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学院团委2024年获评“江西省五四红旗团委”,社会实践队多次荣获“省级优秀实践队”,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情暖畲乡”被江西卫视新闻联播和新华社客户端全媒体栏目报道。

二、人才培养创新路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学院把人才培养作为强院兴院的着力点和生命线,紧扣培养造就基础教育未来卓越教师目标,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提升专业水平。近年来,学院瞄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系统推进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各专业全国排名显著提升。目前,学院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等3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全部入选江西省5星级专业、在江西省2轮专业综合评价中均获全省第1名。公共事业管理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前教育获批国家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专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成功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二)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先后组织实施“鹤琴班”“正大学子”培育计划和“卓越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实验班”等特色项目,构建“思政引领、标准指引、评价牵引”的卓越幼小教师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开放式学习和泛在学习。裘指挥院长领衔的《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当代教育新理念》《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等3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苏兰老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此外,学院还获批教育部新文科建设项目、2个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0门省级一流课程。

(三)注重实践育人。检验教师培养成效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能否站稳讲台。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将职业能力培养放在关键环节,与省内外80多所小学(幼儿园)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聘请了200余位中小学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校外实践导师,积极构建融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师范专业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学生按照“见习-实训-实习”路径开展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三、学科建设展亮点

高水平学院必须有高水平学科。学院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对标建设国内一流教育学科,积极汇聚优秀人才,着力提高学术产出,不断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一)打造一流学科。学院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教育学于2021年成功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高峰特色)”,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等级,在地方师范院校中并列第9位,学科建设水平稳居全国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第一方阵。

(二)搭建一流平台。学院积极探索以平台为载体,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江西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拥有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学前教育研究中心)、1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书院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入选学校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项目。

(三)产出一流成果。学院聚焦教师教育、教育美学、学前与家庭教育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重大、自科基金等国家课题50余项,在《教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60余项成果被《新华文摘》等转载,4项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余项成果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并成功实现江西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二等奖的历史突破。

四、社会服务显担当

  学院坚持把办学发展“小逻辑”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逻辑”,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力量,努力为江西经济社会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一)引领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学院集聚自身优质资源优势,突出“服务基础教育”重点,积极赋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近年来,学院选派了4名优秀博士教师担任地方中小学校长,扎根基础教育一线开展教育研究实践。万文涛、孙锦明教授团队创新引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2项成果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个合作项目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学院团队承接中小幼高质量办学指导、办学理念策划等社会服务项目20余项,并于2025年1月获田家炳基金会资助120万元开展“生·动”教育实验。此外,学院通过承办国培、省培和承接地方培训项目,累计培训中小学校长(园长)教师超万人。

(二)主动服务教育决策咨询。学院依托五个省级平台,组建智库团队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不断提升教育决策服务能力。近年来,学院徐永文等多位老师的多篇研究报告获得省主要领导等肯定性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转化为政策文件;院党委书记毛明斌受邀参加省长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围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建言献策;多位教师应邀参加教育强省规划纲要等的研制工作。

(三)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学院聚焦“志愿服务”特色领域,连续19年前往贵溪市樟坪畲族乡开展“情暖畲乡”社会实践活动,荣获2023年度全省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入选2025年全国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案例。“蓝心”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特殊教育支持、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荣获“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助残阳光基地”“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团体)”等1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25年是教育强国强省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江西师大教育学院,将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院训精神,不懈追求、潜心发展,不断开创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建设新局面。

链接地址:http://www.jxbwnews.com/system/2025/04/23/020850365.shtml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