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一条鱼上“做文章” ——记江西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沙小梅

更新时间:2023-09-23

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

  ●开栏的话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实施科教强省战略。要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推动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博士后制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青年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今日起,本报开设“赣鄱博士后风采”栏目,报道我省优秀博士后人才的成长故事以及他们在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展现我省在青年人才培养上作出的努力,敬请关注。

  “鱼明胶单独溶解。”“这个鱼明胶复合物颜色很好,但黏度有些不够。”日前,记者走进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生物工程专业教师沙小梅正指导学生们进行鱼明胶性能提升实验。

  作为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副产物综合利用岗位核心成员、江西省特殊食品技术专家,2020年,沙小梅加入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21年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由她领衔的“鱼美人——全球新明胶领航者”团队项目,在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涂宗财的指导下,斩获金奖。

  “鱼类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是我们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方向。”沙小梅说,“我2009年攻读硕士,师从涂宗财教授,开始研究鱼明胶提取及应用课题,例如怎样从淡水鱼的鳞皮骨中高效提取高品质明胶,并不断完善其性能。”

  据了解,明胶是由动物的皮肤、白色的结缔组织和骨骼胶原蛋白部分水解而得到的产物,也是当下食品、医药等众多领域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沙小梅介绍,之前,大多明胶来自猪和牛的皮骨,但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一直以来,从鱼身上提取明胶的技术都有待提升,性能也有待强化。相比于猪牛等哺乳动物明胶,鱼明胶的胶融温度更低,对食品保藏的要求更高。”她举例道,“奶糖在夏天就变得软塌塌,因为其中的明胶到达一定温度后易融化,布丁、慕斯等甜品之所以要冷藏储存,也是同理。”

  如何改善鱼明胶的胶融温度,成为沙小梅所在团队多年的主攻课题。终于,在经过无数次实验和性能提升后,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通过脱钙、制胶、去腥、改性四个环节,解决了鱼明胶提取及品质提升的多项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鱼明胶的胶融温度、凝胶强度等性能,拓宽了鱼明胶的应用范围,开辟了明胶市场的新局面。

  “除了可以填补市场缺口外,鱼明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最大程度地提高鱼副产物的附加值。”沙小梅说道。

  一条鱼,除了吃还能做什么?曾经几百元一吨卖掉的鱼鳞鱼皮等副产物,作为原料生产鱼明胶,市价每吨近10万元,专用型鱼明胶的价格更高,且供不应求。这让人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也对做足一条鱼的“文章”充满遐想。

  淡水鱼在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中产量占比最大,而作为渔业生产的延伸,我国水产加工业相对薄弱,对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如鱼皮、鱼骨等大量副产物,少部分用于制造饲料,大部分被废弃,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

  为了把一条鱼“吃干榨净”,近年来,沙小梅所在的团队不断对水产品加工和副产物高值化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包括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工过程中水产品的营养与安全调控等。“技术攻关不是一味地埋头做实验、写论文,目的则是帮助企业实实在在解决技术需求,推动产业发展。”沙小梅表示,多年来,团队积极和相关企业密切沟通、开展合作,帮助多家企业解决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有效提升了企业对淡水鱼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科技水平。

  一条鱼,从头到尾都是宝。科研助力、科技赋能,才让更多水产企业具备“点石成金”的深加工能力,沙小梅所在团队成果的推广大大提升了淡水鱼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实现了副产物变废为宝,延长了渔业产业链。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使命记在心坎上”是沙小梅对科研的誓言与承诺。当前,沙小梅每天都带着学生们将企业面临的难题转化成一项项研究的课题,为企业排忧解难。

  今年底,作为博士后的沙小梅即将出站,但科研的脚步却不会停止。“我们会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继续提升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开发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提升我省乃至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贡献科研力量。”

链接地址: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3-09/23/content_5406_8327737.ht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