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认识汉字、写好汉字本应是国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下,年轻白领“提笔忘字”现象越发普遍。连日来,晨报记者走访南昌街头,随机对“老中青”三代人进行听写测试发现,“80后”“90后”“00后”较依赖手机和电脑,不少人“提笔忘字”;而“60后”“70后”书写能力要较年轻人强很多。
调查
半数以上年轻人有“提笔忘字”问题
9月3日至6日,记者分别对南昌10名经常用电脑办公的白领进行了听写测试,试题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卖炭翁》,结果令人震惊,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10人中,竟无一人能将这首140字的古诗完整写出来。不会写的汉字以“伐”“鬓”“裳”“辗”“辙”“歇”“翩”“敕”“牵”“叱”“绫”居多,甚至在测试过程中,记者对一些常用字进行了提醒,如:讨伐的“伐”字,歇脚的“歇”字,部分参与者依旧不能正确书写对应的汉字。
对于这样的测试结果,几位参与者也给出了解释:“因为参加工作后都提倡‘数字化办公’,我们早就告别了握笔写字的办公模式。”
此外,记者还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名年轻人,其中70%以上有1个月以上时间没动笔写过字。
昨日,记者将上述听写测试题型随机给10名“60后”“70后”做了一遍,结果显示,七成的人听写正确率为95%以上。
尴尬
家长教孩子写常用字 竟要查手机看字形
“我经常‘提笔忘字’。”参与测试的江女士说,她的工作是公文处理,但现在每天都是用电脑和手机书写、整理材料,握笔的机会很少。
参与此次测试的刘先生说,上个月同事的孩子来单位写暑假作业,突然问他“浩瀚”的“瀚”字怎么写,刘先生一下子想不起来字形,只能默默地打开手机查,场面十分尴尬,“经常会忘记怎么写一个字,还得用手机查。”
除了“提笔忘字”,如今查字典识别不会的字也成了“稀罕事”。南昌市民王先生说,他在假期陪孩子写作业时发现,孩子一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上网查,“我小时候,都是去查新华字典,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智能手机,大家都是上网查字。”王先生有些担忧,网络上的信息有的并不准确,可能会误导孩子。
析因
电脑和手机普及 “打字”慢慢代替“写字”
为何不少年轻人,尤其是白领会“握笔生疏”“提笔忘字”?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工作一般都是通过电脑和手机完成,用的一般也是拼音输入法。用电脑和手机处理文字材料,格式更加整齐,也更便于修改。但时间久了,对汉字的笔画和字形慢慢也就生疏了。
“有了电脑和智能手机,一笔一画写字的人少了。”南昌市民杨先生说,以“打字”代替“写字”已成趋势。
“以前读书时看到同学熟悉的字迹,会感觉对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手写的字,是有温度的。”一位“80后”受访者告诉记者,虽然习惯了键盘打字,但他仍觉得手写是必要的。
建议
养成手写日记的习惯有助于熟记汉字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老师、书法爱好者等一般不容易“提笔忘字”,同样是听写《卖炭翁》,这部分人基本都能全部书写正确。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南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贺炜炜表示,之所以不少人会有“提笔忘字”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电子数码产品的普及;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年轻人还没有从精神上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及其汉字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
“每一个汉字的字体组合都是有讲究的,经常练练笔、写写字,对熟记汉字的结构很有益处。”贺炜炜建议,年轻的上班族平时可以培养手写日记的习惯,“常写、多写”才能“写得对、写得好”;在阅读时,遇到生僻或生疏的汉字,可边看边用手指模拟比划,并记录在笔记本里,用拼音标注,反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