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教育厅公布第十七批江西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我校31个项目榜上有名,其中高等教育研究生层次7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高等教育本科层次2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基础教育3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获奖总数居全省第二,基础教育获奖数量及高等教育本科层次获奖比例均居全省第一。
江西省教学成果奖是对江西省人才培养、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获奖成果代表了江西省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最高水平和重大进展。此次获奖充分体现了我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成效显著。
历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教学成果奖的培育与申报工作。本次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自启动以来,学校多次组织召开教学成果奖工作推进会议、申报专题讲座,指导各申报团队不断总结凝练成果,修改完善申报材料,为成绩的取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教学成果奖的应用推广,鼓励广大教师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附件:我校第十七批江西省级教学成果奖名单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完成人 | 奖项 | 获奖层次 | 单位 |
1 | 基于特色智库的“三位一体、双轮驱动”思政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 | 刘善庆、黎志辉、张明林、杨鑫、詹强南 | 一等奖 | 研究生 层次 | 苏区振兴 研究院 |
2 | 以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1356”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涂宗财、王辉、肖子良、沙小梅、邓婧 | 一等奖 | 研究生 层次 | 研究生院 |
3 | “学做融创”: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数据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 熊茵、项国雄、胡沈明、陈雅莉、刘开源 | 二等奖 | 研究生 层次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4 | 以灵魂卓越为根本目的的新时代六“度”兼备的文学批评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詹艾斌、陈海艳、赖大仁、肖明华、左剑峰 | 二等奖 | 研究生 层次 | 文学院 |
5 | 基于“干中育”的“三全·五明·六保”会计专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黄小勇、颜晓燕、朱清贞、胡礼文、袁春生 | 二等奖 | 研究生 层次 | 财政金融 学院 |
6 | 科研项目驱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刘赣洪、项国雄、胡三华、张静、陈莉 | 二等奖 | 研究生 层次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7 | 基于产教融合的“四协同六环节”艺术设计专硕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夏学兵、韩吉安、汪笑楠、谢九生、吕作用 | 二等奖 | 研究生 层次 | 美术学院 |
8 | 第一与第二课堂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 | 梅国平、钟业喜、吕建星、吴传孙、赵苗 | 一等奖 | 本科层次 | 教务处、 团委 |
9 | 基于人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 詹艾斌、赖大仁、陈海艳、陶水平、肖明华 | 一等奖 | 本科层次 | 文学院 |
10 |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新范式 | 揭安全、化志章、江爱文、李云清、王晓庆 | 一等奖 | 本科层次 |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
11 | 基于智能虚拟学习社区的“三段六步”个性化智能教学模式探索 | 程艳、项国雄、卢家兴、汪文义、罗坚 | 一等奖 | 本科层次 |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
12 | 以德为先的大学生社团“三三制”实践育人模式 | 钟业喜、刘影、梅云、蒋梅鑫、吕建星 | 一等奖 | 本科层次 | 地理与环境学院 |
13 | 基于四维复合联动的音乐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 李艳萍、熊小玉、李盼、纪德纲、李新荣 | 一等奖 | 本科层次 | 音乐学院 |
14 | “三方协同、专创融合”的艺术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韩吉安、陈向鸿、刘清华、李扬、夏莹 | 一等奖 | 本科层次 | 美术学院 |
15 | 高校课程思政“四融合”“四认同”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黄恩华、张艳国、周利生、揭安全、邹生根 | 一等奖 | 本科层次 | 教务处 |
16 | 基于教师元素养的师范生养成教育“江西师大模式” | 项国雄、周其国、何小忠、熊吉生、王静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公费师范生院 |
17 | “家校政社”联动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张艳国、熊智伟、赵永辉、谭海萍、黄慧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国际教育 学院 |
18 | 计量心理学拔尖人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及成效 | 罗照盛、张璟、涂冬波、戴步云、喻晓锋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心理学院 |
19 | 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汪洋、谭菊华、汤舒俊、詹强南、黄小平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
20 | 师范生教师专业情意“三爱三段四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杨南昌、黎玮、姚梦、刘碧珍、郭瑞兰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教育学院 |
21 | 文化引领 通专结合 多维赋能的网络文学课程探索与实践 | 龚岚、詹艾斌、朱倩、曾斌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文学院 |
22 | 基于SIT的“三层四化五维六制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蔡立媛、项国雄、刘传红、曾振华、祝胜军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23 | 十年磨一剑: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融合创新实践 | 廖云燕、王明文、王昌晶、黄箐、王萍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 |
24 | 师范院校物理专业“一师双向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郭琴、周新雅、谢旻、袁文、徐学翔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
25 | “一轴四段七节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罗津、胡碧松、徐健、钟业喜、谭菊华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地理与环境学院 |
26 | 女大学生军乐团“四融三阶三维”实践育人模式 | 刘俊、金凤、梅云、程鸣凤、吕俊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军事教研部(武装部) |
27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德技研一体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周利生、李正兴、汤舒俊、郭凌、彭坚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8 | 师范院校金融人才“半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李世财、汪洋、付剑茹、胡礼文、彭巧巧 | 二等奖 | 本科层次 | 财政金融 学院 |
29 | “融研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 张国新、朱斌、徐奇峰、陈亮、方有发 | 特等奖 | 基础教育 | 附属中学 |
30 | 超循环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中项目化教学设计范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 万文涛、梅国平、项国雄、柴蒙、陈达、李海红 | 特等奖 | 基础教育 | 教育学院 |
31 | 基于网络工作坊的中小学教师“三融三段九步”主题式混合研修模式探索与实践 | 项国雄、刘赣洪、胡三华、彭隆辉 | 一等奖 | 基础教育 | 新闻与传播学院 |
供稿:教务处、研究生院、教师教育处 编辑: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