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山苍苍,鄱水泱泱,大学巍巍,屹立西江。”1940年10月,神州大地,烽火连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青年学子到达泰和城郊的杏岭村报到注册,成为国立中正大学的首届学生。彼时的校园,不过是荒野中几座颓圮的屋舍,然而却汇聚了一大批全国最优秀的专家学者,胡先骕、姚名达、蔡方荫、许德珩、杨惟义、王造时、吴士栋、雷洁琼等先贤筚路蓝缕,沐雨栉风,在赣山鄱水间开创出百世基业。
从杏岭到龙岭,从拿山到井冈山,从青山湖到瑶湖,从国立中正大学到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80年来,学校几度迁址,数易其名,饱经沧桑,然而始终恪守“静思笃行,持中秉正”之规训,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经过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不懈努力,江西师范大学已发展成一所硬件设施先进、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培养层次丰富的地方综合性重点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立足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广纳俊彦,培育栋梁,为社会各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为了庆祝建校80周年,回溯历史,继往开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举办了本次美术作品展。参展作者有:20世纪50年代美术专业成立初期的一批教师,包括康庄、郑均亨、彭沛民、彭友善、燕鸣、王琦、余塞、朱子慕、万昊等先生,他们是江西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拓荒者;后来由学校自己培养留校或新加入的现已退休的老教授,包括宋志皓、张华娥、向天野、罗会刚、段輗、吴子南、杜玉华、陈松茂、龚声、邹良材、张会元等先生,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也是把美术教育发扬光大的一代;在职或近年刚刚退休的教职员工,他们经历了从美术系到美术学院的发展过程,是我校美术专业迅速发展的见证者;优秀校友,是我校办学80年的重要成果。这些作者是我校美术专业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优秀代表,而且大多存在师承关系,正是这种代际传承,成就了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今天的累累硕果。
通过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展现建校80周年的办学成果,也是校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借助图像,我们能够更加具体地感受到每个阶段的艰辛和不易。为了表达对前辈的崇敬,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和校友还特地创作了《白鹿开先》《杏岭群贤》《青蓝更始》《水杉歌》《胡先骕》《姚名达》《杨惟义》等富含历史意蕴的作品,这既是史迹的传达,也是精神的回溯。
在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内,有一个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寇炮弹炸出的弹坑,后来蓄水成湖,名曰“青蓝湖”,取“青出之于蓝而胜之于蓝”之意。不论寒暑,总有师生在湖边驻足展卷,人事推移,情境不易,宛然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次展览以“青蓝相继”为题,也有此意。可谓:杏岭夕阳生紫翠,瑶湖秋涨发青蓝。
2020年是江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前身是1940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与当时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并称“民国三中”,是江西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高校。现有9个一级博士点,30个一级硕士点,87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3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狠抓内涵建设,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办学指标快速提升,成功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在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教育部专家组盛赞我校是一所具有历史底蕴、文化情怀、名校气质的“模范大学”。在2018年学校获批新增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14位。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51年由著名书法家康庄教授、油画家郑均亨教授和原北平国立艺专西画系主任彭沛民先生等人创建。是江西美术教育的摇篮,经过近70年的办学发展,学院现有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等7个本科专业,有1个二级博士点(文化艺术与传播),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美术学和设计学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美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8人,博士学位教师26人。学院教师在历届全国美展中屡获佳绩,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美术学院有17件作品入选、其中4件作品进京(优秀作品),名列江西省各高校首位;先后有4人中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全国师范院校唯一)、有3名师生入选文化部、财政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重点人才库;近五年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4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6项,2019年获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链接:http://jx.cnr.cn/2011jxfw/gjms/20201005/t20201005_5252869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