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政协新闻网】 提升管理精度效能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更新时间:2019-02-01

● 本报记者 杜宁

  对话委员

  彭 嵘:省政协委员,省交通运输厅审计处处长

  欧阳楚英:省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副院长

  刘新农:省政协副秘书长,民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黄占共:省政协常委,鹰潭市政府副市长

  李 勇:省政协委员,萍乡市政协副主席

  高莉娟:省政协委员,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教研部主任

  “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品质提升,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易炼红省长在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言犹在耳。

  当前,我省城市建设总体品质和层次还不高,农业农村发展还有一些突出短板。本期,《江西政协报》对话部分省政协委员,从促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纵深推进农村改革、办好民生“关键小事”三个维度,探索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品质提升,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路径。

  记 者:去年12月,我省印发《江西省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确定三年目标,推进八大行动。结合《方案》,以当下某种“城市病”为例,谈一谈如何大力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让城市建设有“面子”更有“里子”。

  彭 嵘: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随处可见道路复杂地段井盖密集,且大部分井盖与路面不齐,不是高出路面就是低于路面,行人走在上面心有余悸,过往车辆不断颠簸,井盖还发出巨大的碰撞声,成为车主驾车时的心理阴影,也是城市噪音扰民的重要因素之一;于城市而言,不仅丑如癣芥,且每年累计用于破损修护的费用巨大。

  井盖问题只是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小小井盖反映和考验的却是政府的行政效能、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我以为,未来的城市治理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优势,为城市管理的决策、执行、反馈与调整提供必要的支持,进而提升管理的精度与效能。

  建立井盖产权管理单位数字化管理系统,借助城市公安交通道路“天网”等智能监控手段进行日常管理,实时对包括井盖问题在内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信息采集后,即时通过信息采集器传输到数字城管网络平台交办给各责任单位进行处置。设置标识铭牌和设计制造出井盖便于区分的凹凸美观图案,井壁内标明窨井类别、产权单位名称、抢修电话等,明确责任主体,避免推诿扯皮,方便市民监督。为了防止井盖安全事故的伤亡者及家属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及时得到医治、救助和补偿而造成“二次伤害”,推广井盖公众责任保险,体现政府管理部门将市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宗旨。

  欧阳楚英:南昌共享单车数量从2016年底的2000多辆迅速增至目前的35万多辆。共享单车在给人们提供绿色、便捷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日益凸显的问题。比如,由于管理不规范,共享单车不仅乱停乱放,而且很多单车遭到不同程度的“虐待”:挂树上、沉湖里、“断头”“卸脚”等。再如,各共享单车企业为了尽快占领市场、争夺用户,在地铁口、商场门口、高校门口等小范围内密集停放远超使用需求的共享单车,不但提高企业运行成本,而且造成交通拥堵。各级政府要尽快研究,明确共享单车的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出台相应管理条例。政府在管理中,要对公民的破坏行为、盗窃行为、乱停行为进行刚性约束,并对共享单车使用者乱停放等不文明行为纳入个人诚信体系。主管部门要对全市或一个区域可容纳的共享单车数进行科学测算,以保障共享单车的有序、健康发展。比如,进行分季节投放,冬季减少投放量,春季增加投放量,避免街道上大量“僵尸车”的出现。

  记 者:《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纵深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处于破旧立新的阶段,如何解决?

  刘新农:当前,一些村镇干部对乡村治理中暴露出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做到事前预防、事后稳控。乡村振兴规划之间的矛盾冲突比较明显,其中多个规划由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出现规划目标价值不一、规划内容交叉混乱、规划管理各自为政的情况。已建设的网络、线路、系统出现重复交叉、太乱太杂,有的乡镇同时建有农业、综治、水利等多套视频会议系统,出现一个单位建一个APP、一件事建一个APP、一个项目建一个APP现象。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中国战略在新农村建设上交汇,预示中国农村及乡村治理正朝着数字化迈进。如何基于互联网+,应用大数据技术,针对乡村治理新问题新挑战新需求,寻找切实有效的方法和创新路径,是建设“数字乡村”“数治乡村”的关键,对实现乡村振兴、数字中国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意义都十分重大。

  政府部门应主动向内变革,从“逐级请示”和“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基于数据的“扁平会商”服务方式,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合作共享乡村治理模式。通过大数据+自治、大数据+法治、大数据+德治,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统一的乡村治理大数据标准规范,统一数据编码、共享和交换程序,加强大数据监管,实现乡村治理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同时,搭建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完善人才、评价和法律配套,保障乡村有序治理。

  黄占共:《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拿出篇幅论述“积极稳妥推进绿色殡葬改革,树立婚丧礼俗新风”。可见,殡葬改革迫在眉睫。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党风政风民风。从总体上看,当前殡葬改革仍有三大难题:传统观念短期改变难、殡葬陋习治理难度大、殡葬服务体系不健全。做好殡葬改革工作,宣传引导是重要一环。只有思想上开了窍,改革才会顺风顺水。还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深入开展殡葬“治陋治乱”专项治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加大散埋乱葬坟墓整治力度,建立治理长效机制。要把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殡葬改革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充分考虑群众的感受。要采取“思想教育、政策引导、典型引路、行政推动、保障有力、依法管理”的综合措施,把政策宣传到位,讲解到位,理顺群众情绪,依法依规开展殡葬改革,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记 者:解决好老百姓身边的“关键小事”,是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方面。能否谈几点建议?

  李 勇:只有抓好“关键小事”,才能办好民生大事。以养老为例,当前我省居家养老服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社区所支撑的服务项目较少,服务面窄,加之养老服务专职人员严重匮乏,服务队伍建设投入较少,志愿者服务队伍单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流失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方财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有限。

  我认为,可以结合实际实行“养老服务储蓄制度”。政府对参与养老服务的志愿者实行有偿激励机制,采取以劳计酬的方式在个人社保账户进行记账储蓄。由于人们提供的养老服务不同,按市价计算所赚取的报酬也不同,以此为依据更加合理;另外服务储蓄是记录在“社保卡”个人账户,对接全国的社保信息系统,可以达到“全国通存通兑,终身享受,惠及家属”的目的,子女在异地提供的养老服务,父母在本地也可提取使用。志愿者去照顾需要帮助的老人,所提供的服务将会以相应的价值存入社保系统个人账户,相关机构会将参与人员的服务价值统计出来,并可在“社保卡”中查询,在未来自己或家人需要照顾时,取出使用。政府在核实信息后,指派志愿者前去照顾,提供服务。对于那些把养老服务存起来,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未使用养老服务储蓄的居民,相关机构可把储蓄余额在志愿者年满65岁后以货币的形式分期返还给个人。

  高莉娟: “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民生问题。但关爱服务存在一阵子、点状式、碎片化的问题。我省应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农村“三留守”人群关爱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建立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建立三类人群合一的联席会议,由分管副省长牵头,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联席会议,分析情况,提出和解决突出问题。针对现行“三留守”关爱体系留守妇女关爱是短板,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的意见》及实施意见。从国家到地方,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划拨到留守人员集中的地区,要求地方各级财政将“三留守”关爱服务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从地方到国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必要时,从中央到地方还要进行绩效评估。

链接:http://jxzx.jxnews.com.cn/system/2019/01/31/017354228.shtml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