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高校这五年|江西师范大学: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更新时间:2017-10-29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坚持从严治党,促进党建责任压紧压实。

坚持工作创新,增强党组织活力和凝聚力战斗力。

教育教学

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先后获得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50项,实现国家到地方项目全覆盖。

获得重大项目数在全国37所地方师范大学中居第三位,江西省本科高校中第2位。

1、 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

2、 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江西唯一)。

3、 教育部2017年第五期单篇报道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

4、 江西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5、 全国大学生创业事迹先进人物。

学科建设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有23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现有1个ESI全球前1%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 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3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87个本科专业。

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

科研项目(社会科学类)

1.2011-2017年以来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为173项。其中,重大委托项目1项,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7项,年度项目163项。2016年学校获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1项,其中年度项目32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八名,全国师范院校排名第一。

2.201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省级项目641项,其中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立项均在省内名列前茅。

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书

科研成果(社会科学类)

1.2012-2016年以来学校在CSSCI来源刊物发表论文共计1144篇。

2.2015年和2017年学校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计111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52项。

高水平科研平台(社会科学类)

截止2016年12月学校共有“省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5个,其中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纪委廉政文化研究中心1个。

自然科学

科研项目

2017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内共有65项申请项目喜获立项资助,其中面上项目6项,青年项目10项,地区项目49项,获批直接经费2443万元,资助率为26%,立项数及立项经费再获佳绩!据悉,在今年全国 1506 个获得立项单位中,我校获批项目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 128 名,在全国师范院校排名第 10 名,在江西高校排名第 2 名(连续四年排名第 2)。

2016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75项,资助经费超3000万元,立项数和立项经费数再创历史新高,平均资助率首次超过30% 。是近年来学校成绩最好的一年。

科技论文

高水平科技论文:2016学校在SCI一区和二区发表论文数量达183篇(其中一区49篇,二区TOP62篇,二区72篇),比2015年增长43.5%。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学校教职工的论文总数达565篇,创历史新高。

科技奖励

2017年9月12日上午,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科学技术表彰大会,学校共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科研平台

以重点平台评估验收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主要围绕两个中心任务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家级平台获得立项一个,以优异成绩验收一个。 6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取得了一批标致性成果。

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生

素质拓展

以素质拓展为统揽,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

立德树人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学生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

内涵建设

以内涵建设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美育素质。

创新发展

以创新发展为特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研究生

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高教三十条”精神,坚持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深化改革,优化研究生教育的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2012年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层次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

2、2011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学术论文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等11门课程获批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标志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教材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2015年以来,学校推动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获省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立项55项。

4、学校率先在江西制定了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组织实施了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工程,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平均每年资助研究生创新项目180余项,其中省级项目近70项。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工程开展以来,已累计资助课题达180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其中百余篇被SCI或EI检索。

5、近年来,学校推动出台了系列文件,规范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出台了《关于修订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级学科培养平台、‘三四’课程教学体系、十个学术创新载体、全链条式过程管理”的基本思路;出台了《江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六定”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设立跨学院一级学科建设委员会的意见》、《关于成立学校各跨学院一级学科建设委员会的通知》等文件,组织各学院实施学科“六定”工作,要求各一级学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定特色、定方向、定团队,学校要为各一级学科的建设发展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出台了《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生源拓展实施方案》、《江西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等。

教师教育

办学定位和总体目标:“建成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始终以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服务为使命,充分发挥在江西科学发展中的“人才库”、“发动机”和“智力源”作用。解放后,学校积极支持和帮助筹建地市大专院校,为全省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近年来,学校注意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以及在我省独有的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等学科优势,打造赣鄱文化平台,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传统基础学科和理工类应用学科优势,优化创新科研服务体系,取得了以“五朵金花”——“糖、剂、布、膜、湖”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成果;学校积极参与江西省科技振兴计划,总投资1亿多元的“年产1500吨汽油抗爆剂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实现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大突破;LED外延材料产业化项目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依托学校纳米纤维技术、由学科科研人员创办的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电池隔膜产品生产基地在南昌高新区隆重奠基,项目总投资达6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将在60亿元以上,是我校又一项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案例;方志远教授六登央视《百家讲坛》讲授国史,先后评选为《百家讲坛》“最受欢迎主讲人”和“最受欢迎节目”。大学科技园2011年成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3年获批全国师范院校第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积极发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2015年创办智库内刊《江西发展研究》,刊发的22篇研究报告均获省领导批示。2015年以来,学校教师撰写的38篇研究报告获得省级领导59次批示,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政府决策。

师资队伍

学校共有在编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博士(含在读)800余人。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18.88%;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5.6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75.16%。有中科院院士3人(双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获得者44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江西省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省级荣誉获得者23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2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7人。

国际交流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容纳不同文化的胸怀和应对全球化挑战能力的学生,是江西师范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与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28所高校实施学分互认、师生交流等项目,长期聘请一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获批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培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招收20多个国家的学生来校学习。学校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承办的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并被评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

 

链接:

链接:http://www.sohu.com/a/200652935_38713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