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更新时间:2003-01-18

    本报讯 为了激励大学生提高素质,使之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学校日前决定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我校是全国63所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之一。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提出,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把课堂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尤其是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将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素质拓展工作的首位。在素质拓展的各个环节强化德育功能,始终渗透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牢固构筑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开放性和多样性原则,坚持引导性和普遍性原则,鼓励全体学生参与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将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促进全面成才。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工作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通过教学讲授、课堂讨论、课外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主题活动、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全面带动和促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要制定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关文件,给予政策认同;要在学生毕业和就业过程中,积极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努力争取就业市场的认同;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计划的实施。
    为了保障"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学校将成立校、院(含完全学分制实施后的学区组织),学校成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或校务委员会主任)任组长,分管共青团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校、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监审处、校学生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和规划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日常工作由校团委负责;学院成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协调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总支)副书记为副组长,分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院团委书记、院办公室主任、院学生会主席为成员,领导和规划本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日常工作由院团委负责。 成立校、院、班三级实施机构。学校成立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为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部门,负责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统筹、组织、协调、训练、认证等具体实施工作。成立江西师范大学素质拓展计划专家指导小组。专家小组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结合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律和校园文化生活及学生第二课堂特点,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认证项目进行科学界定,制定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第二课堂及素质拓展教学计划和课程(项目)设计指南,保证素质拓展项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后,未经校素质拓展中心和专家指导小组确认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技能培训项目,不作为素质拓展项目列入认证内容体系,不宜面向学生开展。 成立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实验学校。由校团委牵头负责,全校各级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组织共同参与。利用主课堂外、寒暑假时间,按照项目化、阵地化、社会化原则,以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系列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从制度保障入手,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专题汇报制度,学校党委每学年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的工作汇报,总结、研究和部署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成果推荐机制,把《大学生素质展证书》作为大学生就业推荐的重要材料。
    学校在人、财、物上给予素质拓展工作支持,建立"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网站",推进信息化进程,使素质拓展认证工作科学化、简明化。 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学、科研、管理和思政教师担任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指导教师。制定江西师范大学素质拓展计划和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办法(具体意见由校团委与教务处协商制定),确保素质拓展计划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体系。学校还将为大学生素质训练提供场地、设施和宣传阵地。
    为了使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落到实处,学校要求各院系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用素质拓展计划统揽、整合教学主渠道以外的各项育人活动,也统揽各级共青团、学生会工作,形成合力,实现教育目标。
    要整合资源,通力配合。注重宣传,加强教育。严守制度,客观公正。注重总结与交流。注重相互沟通、取长补短。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做实做好,为我校建设成高水平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