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真理之光照亮铸魂之路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五个强化”夯实育人根基

更新时间:2024-03-2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

  5年来,江西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思政课地位明显巩固、思政课作用显著增强、思政课效果大幅提升。

  强化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同时承担着全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一体发展。学院党委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概论教研部党支部获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获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坚持理论学习,抓好理论研究,不断夯实党建引领理论基础。学院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创新理论学习制度机制,全面规范学习组织、交流和督查,落实干部带头领学、教师课堂讲学、学生日常自学机制。聚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把准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走进社区园区、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等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积极开展理论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推出一大批高水平研究阐释文章。

  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资源,学院全力打造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156”培养工程,打造由青马读书会、青马论坛、青马课题、青马学刊、青马宣讲团构成的“五个青马”育人品牌,构建以学习、研究、宣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育人体系,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学生社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入选全国百强社团,入选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红色班级”建设工程以优秀等级结项。

  强化学科建设,打造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

  锚定目标,砥砺奋进。5年来,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全国排名始终保持前10%;获批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学科(高峰优势学科),入选江西省突破国家“双一流”突击队学科。

  围绕“双一流”学科建设关键指标,学院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方向,实质推进“揭榜挂帅”项目,在大人才、大成果、大平台、大项目等关键重点指标上取得新进展。培育和全职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4人,荣获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第九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本科层次),建设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势,有组织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系统化、学理化、分领域、分专题研究阐释,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33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刊发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41部;获江西省理论成果奖、社科优秀成果奖27项;撰写的咨政报告获中央、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或采纳29篇。

  强化思政育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学院深化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秉持红色文化育人理念,探索“三维度”教学内容新体系、“四融合”教学新方法、“五联动”育人新路径,创作艺术思政大课《红土魂》,形成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新模式。

  按照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要求,学院紧扣青春之问,聚焦学生关注点困惑点、社会焦点热点、网络争论点以及教材重点难点等问题,在思政课推行“专题+问题”内容形态,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线,用活江西红色资源,运用校史资源、先进事迹、感人故事等,形成“专题+特色”内容体系。组织汇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指南,打造“专题+活页”内容模式,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思政课。

  构建立体多层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探究式、辩论式和情景式等教学方式开展课堂实践,以学校红色文化教育馆为依托开展校内实践,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为基地开展校外实践。目前,学校已建成红色文化教育馆、信念广场、姚名达纪念馆等校内教育教学点,打造以一个出发地、三个摇篮、一个策源地为主线的“行走的思政课”。结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组织青年学生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活动、研学旅行等实践教学,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创设“师大青年说”,结合青年大学生深入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习、生活体验,引导青年大学生开展有思考、有深度、有激情的情景演说,促进思想认识升华。

  积极打造思政“金课”。学院不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建成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共产党历史》、国家级虚拟仿真课程《跨越时空——井冈山精神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内涵和弘扬》入选教育部思政课示范“金课”。

  强化人才培养,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优化本科专业设置和本科人才培养,现有3个本科专业。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老牌”师范类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第十名,被评为A类专业;连续两轮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第一名,被评为江西省首批五星水平品牌专业。该专业学生就业、升学一直走在学校前列。

  学院以项目带动科研,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推进“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2019年以来,研究生参与导师国家级、省级课题100余项,博士毕业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20余项。在校生获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项目80余项、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80余项,立项数在全省高校同类学科排名第一。研究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光明日报》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1篇博士论文获2023年度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博士论文获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竞赛场上,学院学子捷报频传。近年来,学生多次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竞赛国家级、省级特等奖、一二三等奖,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征集活动1项,多个作品获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特等奖、一二等奖。在全国“田家柄杯”教学技能大赛、“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政治学科教学能力测试与展示活动中,20余名学生获奖。

  强化学科优势,积极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教研组织形态。学院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组长单位职能,履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牵头单位职责,做好片区教学共同体建设,积极组织和参与课程专题优化、问题设计、教研探索、教学交流,加强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形成传统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教研形态。建设好教育部虚拟教研室江西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虚拟教研室,发挥虚拟教研室在加强教学研究、交流教学经验、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的融合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场景。

  管好教学研究交流平台。发挥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江西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江西师范大学)作用,做好跨校集体备课、片区帮扶、名师工作室圆桌会等工作,搭建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

  建强思政一体化教研平台。有序推进江西省思政工作一体化教研平台建设,开发并用好思政工作资源库、集体教研平台等功能。积极接入有关部门可视化资源平台,推动一线教师共享使用。组织编写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案例教学资源库,打造一批思政“金课”。主办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为主题的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来自全省80余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代表在现场参加培训,近2000名思政课教师在线上参训。

  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建强苏区振兴研究院,办好“两刊”(《苏区振兴论坛》《苏区振兴论坛策论专报》)“一会”(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苏区振兴研究院成功获批江西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建设单位,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是江西省唯一一家被评为“A”类的智库机构。

  (本版文图由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链接地址: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4-03/13/content_144393_464882.ht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