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资讯

返回页首

【回眸·展望:从“十四五”到“十五五”】科技赋能铸辉煌 奋楫“十五五”创新引领攀高峰

发布日期:2025-11-09来源:江西师范大学主页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科技事业砥砺前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学校在科研平台建设、国家级项目立项、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迈向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四五回眸:砥砺奋进,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强化政治引领,把准科技事业前进方向

科技处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党的领导贯穿科研管理全过程,通过深化理论学习,引导全体科研人员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部署,确保科技工作始终服务于国家所需、江西所盼。在党建引领下,科研工作的组织力与凝聚力得到系统性增强,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与组织保障。

(二)科研平台能级跃升,构筑高水平创新载体

十四五以来,科技处把科研平台建设作为创新驱动的头号工程,一体谋划、精准发力,推动平台能级跃上新阶:氟硅能源材料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亮眼成绩通过五年大考,创新实力再获国家部委的充分认可;9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顺利完成优化重组,传统优势学科焕发出蓬勃新动能;江西省应用数学中心、江西省手性药物连续流合成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江西省区块链数据安全与治理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等三个省级平台相继落地,实现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与产业应用平台的全覆盖,标志着我校在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成为我省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学校以陈芬儿院士领衔的连续流制造与工程研究团队为基础,全力推进江西省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叶建春省长等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临指导。该实验室聚焦卡脖子共性技术,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示范全链条,打造国际领跑的连续制造科创平台,现已成为我校服务江西“1269”行动计划中重点产业链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

(三)国家级项目量质齐升,实现重大标志性突破

十四五期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持续突破,累计获批378项,立项总数与质量稳中有进。2023年我校一次性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高校第一;2024年和2025年,我校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资助。2023年至2025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数连续三年创历史纪录。

 


在重大研发任务方面,2022年,由涂宗财教授作为负责人牵头申报的淡水鱼绿色加工与增值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资助经费4500万元。2024年,由陈芬儿院士牵头申报的培南类药物全连续流微纳不对称工业合成项目,成为我省首批“2030先锋工程的科技重大专项之一,获资助经费2000万元,为十四五科技工作奠定了高起点、高水平的坚实基础。

(四)科技论文成果丰硕,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

科技处以提质增量、聚焦前沿、服务学科为导向,推动学校科技论文发表实现跨越式发展。全校累计发表科技论文5000余篇,较十三五增长45%;其中SCI论文4000余篇,较十三五增长52%SCI一区、二区高端论文占比从十三五末的38%提升至十四五末的65%

 


此外,学校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子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多项成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标志着我校学术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

(五)科研文化浸润人心,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科技处将科研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精神层面,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在制度层面,系统修订并出台《理工科重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江西师范大学理工科科研平台管理办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方案》等系列文件,构建覆盖科研全过程的制度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实践层面,积极支持跨学科学术交流,正式组建2个理工科重大科研创新团队,营造出协同攻关、开放合作的浓厚氛围。


  二、十五五展望:对标提质,创新引领,奋力谱写科技强校新篇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学校发展实际,紧扣双一流创建目标,科技处将以《科研提质工程实施方案》为行动纲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补短板、强优势、育新质为主线,全面对标关键培育任务,系统实施三大工程

通过持续努力,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重质量、重创新的科研评价与资源配置机制,全面实现各项科研提质目标,有力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战略力量锻造工程,实现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新突破

1.突破壁垒,构建开放共享的一流创新平台:全力推动智能微纳连续制造江西省实验室获批立项并高标准推进建设,力争将其打造为国家实验室网络基地或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化整合,同步积极谋划新的国家级平台培育点,加快实现所有学科领域省级平台全覆盖的提质目标。

2.跨界融合,打造协同攻关的战略科技力量:实施杰青优青培育计划,建立早启动、深培育、严把关的全流程服务机制,力争实现国家杰青、优青项目零的突破。分层分类打造校、院两级科研创新团队,重点构建院士领军人才青年人才三级科研人才梯队,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的突破。

3.瞄准前沿,布局引领发展的旗舰标杆项目:紧密对接国家双碳目标、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大战略方向,主动服务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培育计划。通过系统布局与重点培育,力争在十五五期间承担更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杰青/优青类项目,实现立项数量与经费总额的跨越式增长,确保在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中新增2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或国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

(二)实施顶刊攻坚与均衡发展工程,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1.铸就原始创新硬核成果:组建高水平攻关小组,聘请顶尖专家全程指导,力争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正刊发表方面实现突破。计划于十五五期间,发表上述期刊子刊论文30篇以上,ESI高被引论文总数突破100篇,显著提升学校科学研究的国际显示度与学术影响力。

2.构筑学科未来发展新格局:实施学科精准扶持计划,在持续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重点加强对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的投入与布局。同步启动交叉学科研究项目计划,着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力争在十五五末期,实现新兴学科SCI一区论文年发表量显著提升,形成传统与新兴学科协同并进的良好格局。

(三)实施科研文化涵养工程,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1.筑牢科研诚信根基:建立分层分类的科研诚信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形式与载体,实现科研人员全覆盖,筑牢学术道德底线。

2.深化制度文化提质:定期评估并优化科研管理制度,加快构建更加科学、高效、人性化的制度体系。加大高水平项目的激励力度,引导科研活动持续向高质量方向转型。畅通师生建言反馈渠道,切实提升科研治理效能。

3.营造开放协同氛围:系统组织跨学科学术活动,加强科研资源共享与开放协同,打造具有师大特色、科技特点的科研文化品牌,让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协同创新、服务奉献成为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价值追求与自觉行动。

科技处将紧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要求,以《科研提质工程实施方案》为蓝图,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科学谋划并扎实推进十五五科技发展规划。与全体科研工作者一道,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面实现科研提质目标,助力学校实现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科技力量。


供稿:科学技术处

一审一校:钟雪艳

二审二校:曹琪

三审三校:王一喜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