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资讯

返回页首

【江西工人报】雕刻时光与灵魂:从三部自传读懂电影作者

发布日期:2025-10-01来源:江西师范大学主页

□ 姜滨

  理解一名导演,最终是要理解其思想与世界观的形成。我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电影导演的哲学沉思与艺术表达时,总建议他们要直接与导演“对话”:不仅观看他们的电影,还要阅读他们的自传或回忆录。

  《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魔灯》与《我生命的流转之光:安东尼奥尼谈电影》这3部关于让·雷诺阿、英格玛·伯格曼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自传,正是进入大家精神腹地的三条独特路径,是将创作与生命彻底交融的“第一人称电影史”。这些书以其惊人的坦诚与深邃的反思向我们揭示:优秀的电影作者应该是一个能将自身的记忆、梦境、创伤与困惑转化为形式的哲学家。

  《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是一本絮语般的生命回溯。让·雷诺阿从回忆童年开始,又以不可回忆的童年结束。他谈论他的印象派父亲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那笔下流动的光影、一战的创伤、对底层民众与贵族阶级的复杂观察等自然而然地融汇成他影片的肌理与血脉;他谈论深焦镜头或长镜头,关联的是对现实完整性的尊重,是让所有角色在同一时空里平等共存的人道主义情怀;他谈论他的作品往往在表面的优雅与美好下包裹着沉重的悲剧内核,那是良知的泯灭、道德的溃败与文化的式微。他认为电影《托尼》并不成熟,充满了实验;他轻松地讨论与演员的争执与分歧,也深情地回忆与斯特劳亨的流泪与拥抱;他对于电影《游戏规则》的失败充满了痛苦与迷惘,甚至要“自我放逐”离开祖国……以看似轻盈的私语,一种举重若轻的笔触,解构了他如何在各种形而下的社会身份背后书写形而上的寓言,并营造出诗意的新现实。

  因此,尽管“作者论”的成熟晚于让·雷诺阿的主创作阶段十几年,但这本书成为他“作者身份”最有力的证明。

  英格玛·伯格曼的自传《魔灯》与让·雷诺阿的感性、随意不同,笔触冷峻、内省,如同剖开灵魂的手术刀。英格玛·伯格曼极为坦诚地追溯了童年家庭的精神酷刑、对死亡的早期恐惧、与演员的复杂关系以及创作中的挣扎与怀疑。他揭示了其电影中所有哲学性与心理性命题的个人根源:生活沉默的追问源于严酷的牧师父亲,婚姻的溃败与人际的疏离源于自身的情感困境。

  《魔灯》是阐释“作者导演”理念的绝佳范本。我常建议学生将这本书与他的《第七封印》《泉》等影片对照阅读。书中关于“谎言与真理”、艺术创作作为“催眠术”的论述,直接打通了其电影美学的核心。他对于演员如同“提线木偶”的苛刻要求,以及对于沉默、特写和面孔的痴迷,都能在《魔灯》中找到其性格与心理依据。这本书能有效地帮助读者摒弃将技术与灵魂分离的误区,认识到一个导演的完整世界观和个人历史如何彻底地渗透每一格胶片之中。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我生命的流转之光:安东尼奥尼谈电影》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线性自传,而是对其艺术观念与生命体验的一次深邃凝望。这本书与其电影作品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它极少纠缠于生活琐事的赘述,而是将笔触聚焦于其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冷静、疏离又极具哲学穿透力的“凝视”。

  《我生命的流转之光:安东尼奥尼谈电影》不仅是作者导演的创作自语,更是解构“现代主义电影”不可或缺的钥匙。我常引导学生将书中他对“城市作为荒漠”“风景中的人物”以及“事件缺席之重要性”的论述,与电影《奇遇》《夜》《蚀》《红色沙漠》中的具体段落进行比对分析。他的写作本身如同一台摄影机,教我们如何“观看”而非仅仅“看见”,如何利用画外空间和长镜头的延宕来营造心理张力。这本书能极大地帮助我们超越表层的叙事解读,深入一个导演如何构建其独一无二的“视觉哲学”体系,理解形式与主题的高度统一。

  《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等3部自传最终构成了一份关于“电影作者”的精神地图。它们超越了技艺传授,直抵创作的根源:个人的存在困境与形而上的思考。它们提醒我们,电影的本质不在于如何讲述故事,而在于如何以光影为笔,诚实而勇敢地书写自身与时代的灵魂。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链接地址:https://jxgrb.jxnews.com.cn/system/2025/09/30/020998341.shtml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