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仁森 康凤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基本的著作、文章等79篇,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战略擘画。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明确了战略目标、方法原则、具体要求、实践路径等。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文选》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
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是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核心驱动力。《文选》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明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建设美丽城市,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优化升级中。
一方面,要善于做“减法”,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主要以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为驱动力,但传统产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特征,给城市永续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因此,我们必须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运用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另一方面,要善于做“加法”,加速培育和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为美丽城市建设提供新的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必须以创新为引领,集中优势资源,加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抢占“数智+产业”新阵地,使高新技术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以绿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美丽城市建设提供绿色发展新动能。
二、重塑发展空间格局,严守生态安全底线
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是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重要保障。《文选》指出,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设美丽城市,必须将生态保护纳入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中。
一方面,要善于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形象的直观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存在“大城市病”等问题。建设美丽城市,要以“破”的勇气突破传统观念与体制机制束缚,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遏制“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要以“立”的智慧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推动城市内部产业、资源、生态共建共享共治,打造集约高效、疏密有度、山水相拥的城市空间布局。
另一方面,要善于在“进”与“退”的动态平衡中严守生态安全底线。生态安全是城市繁荣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美丽城市,要以“进”的决心强化制度约束,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守住绿水青山的城市“生命线”。要以“退”的境界为城市发展留白增绿,坚决退出侵占城市生态空间的不合理建设,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三、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是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重要动力。《文选》指出,“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建设美丽城市,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激发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局面。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美丽城市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因此,必须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充分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绿色低碳知识。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在理念贯通中讲好生态保护故事。必须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保护责任。
另一方面,要拓宽参与渠道,丰富参与载体。美丽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挖掘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不竭力量。要积极拓宽人民参与城市建设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要着力丰富人民参与城市建设的载体,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主体参与各类生态公益活动,汇聚城市高质量发展动能,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四、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是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重要任务。《文选》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建设美丽城市,必须牢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
一方面,要坚持突出重点,紧盯关键领域与突出问题。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的斗争,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问题,紧盯关键领域。既要持续关注和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新污染物等源头治理,做到精准治污;也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污染物的监测、评估与治理,实现科学治污。
另一方面,要树立系统思维,做到点面结合、由点及面。污染防治攻坚必须由点的突破向系统治理转变,因此,既要统筹噪声污染、新污染物等新老环境问题的治理,在加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局部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也要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由事后治理向全链条、全方位治理扩展,使污染防治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五、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筑牢长效保障机制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坚实保障。《文选》指出,“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建设美丽城市,必须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
一方面,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能否落到实处,领导干部是关键。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为加强美丽城市建设筑牢坚强领导核心。
另一方面,要以“四梁八柱”主体框架为基础,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系统性与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持续改革,我国生态文明体制已初步搭建起四梁八柱的主体框架。”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的有效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生态保护执法提供法律依据。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引领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提升市场激励作用,着力构建适度统一的生态市场体系。要推进数字化治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建设美丽城市,必须坚持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我们要深刻学习和领悟《文选》蕴含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篇章,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美丽城市发展道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视域下‘第二个结合’逻辑机理研究”(编号:24KS28)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研究”(编号:CCNU24ZZ164)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暨滚动资助项目“习近平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研究”(编号:LSYZD21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仁森,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康凤云,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链接地址:https://www.ccpph.com.cn/bwyc/202509/t20250905_38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