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深度融合与AI技术裂变的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面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近年来,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定位,依托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集群,创新构建“一核双驱四协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简称:马新观)贯穿育人全周期,以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为动力,通过四维协同打通育人链条,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范式。
一核引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筑牢育人根基
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传播教育的“定盘星”。学院打破传统马新观教育“理论脱节实践”的痛点,构建“课程贯通-实践浸润-师资强化-评价闭环”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在课程体系上,学院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打造“四年一贯、梯次递进”的马新观课程链:大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学概论》夯实理论基础,配套开发《中央苏区报刊》数字化案例库,通过红色观影、文献研读深化理解;大二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等核心课中嵌入“全媒体时代马新观中国化”专题,形成“理论+案例+辨析”教学模式;大三至大四开设智能传播、国际传播交叉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同时建立“教材-案例-技术”动态更新机制,研发“红色新闻文物XR数字展馆”等。
实践中,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组织学生赴井冈山、瑞金开展“扎根红土地书写新时代”采风,在革命现场感悟马新观实践力量;深入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驻点传播,近三年产出《乌龙茶语》等乡村振兴报道100余篇,多部纪录片获国家级奖项;组建“星火·马新观学习与实践小队”,定期举办读书会、马新观社会实践与调研等。自2017年开始,学院连续开展“进百村、访千人、写万字——在基层洞察中国”大型社会实践活动、“江西乡村振兴行”调研以及国情世情教育活动等,将价值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此外,师资与评价体系为马新观教育保驾护航。学院实施“三年周期培养计划”,新教师必修马新观专题研修,骨干教师参与省级以上马新观培训,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大练兵”;推动“科研-教学-教材”转化,出版《黄远生和他的“前真相”时代》等专著3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革命文物数字化传播与青年集体记忆建构”及教育部精品思政项目“基于井冈山革命文物大空间系统”,形成教研互哺生态。在评价上,学院建立“过程性+增值性+终结性”三维评价体系,推行“专业+德育”双答辩模式,确保育人质量闭环。
双轮驱动: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破解培养难题
面对智媒时代需求,学院以“学科交叉”重构知识体系,以“产教融合”对接行业需求,形成双轮驱动的育人格局。
学科交叉上,学院打破传统文科“技术薄弱、知识单一”的局限,构建“文理工艺”融合体系:压缩部分传统专业课程,消减重复理论讲授,增设《Python程序设计》《数据新闻可视化》等技术课,形成“传播理论-数字工具-场景应用”能力链;开设《三维实时引擎》《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等选修课,要求学生在舆情分析中融合传播学与统计学知识。自2015年起,学院先后设立金牌评论记者、全媒体传播、VR影视内容创作、国际传播、广告实战等创新实验班,打造“赣鄱文化数字化传播实验室”“智能传播”等实践平台,整合VR/AR、数字虚拟人技术开展“AI伦理实训”,还原红色历史场景。此外,学院推行“荣誉学位”双专业制度,实施“1+3”大类培养模式,通过转专业机制吸纳外院学生,形成“跨界生源-交叉培养-复合输出”闭环,六大创新实践平台支撑学生开展创意传播、数智广告等研究。
产教融合则瞄准“人才供需错位”痛点,建立“校媒政企”协同机制,与江西广播电视台、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建实践基地,承接县域融媒体建设、节目阅评等任务;联合字节跳动江西区合作伙伴仟得文化成立“新媒体短视频创研中心”,与北京强氧科技共建工作坊,开设《VR影片制作》《虚拟制片》前沿课程;携手上海GTB等 4A广告公司建立订单制、学徒制培养机制,将企业标准植入教学。推行“产业命题-师生解题-成果转化”模式,为20余家企业提供品牌策划服务,与南昌晚报共建“深度新闻工作室”,产出见报报道50余篇;联合江西广告行业协会定制“文化创意研修班”,与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建法宣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
四维协同:全方位联动构建育人生态
传统人才培养常面临“环节分散、资源碎片化”问题,江西师大新传学院通过“四维协同”实现要素整合,形成育人合力。
一是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除马新观课程外,学院打造全覆盖“课程思政”课程群,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获批学校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5门课获评校级示范;二是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协同。根据全媒体行业需求动态调整实践体系,引入企业课程,提升学生全新型岗位胜任力;三是师资队伍与行业资源协同。构建“学界+业界”双师制,聘请一线记者定期“进课堂”,专业核心课实现双师覆盖。推行“五年6个月”行业挂职,将教师行业服务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四是技术创新与媒体融合协同。学院加大虚拟仿真、大数据、AI技术应用,构建高适配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体系。建设融媒体云平台,在AIGC内容生产、数字化课程开发等领域形成教学特色。
如今,“一核双驱四协同”模式成效凸显,学生跨学科能力与职业素养显著提升,教师教学创新与科研反哺双向突破,行业认可度攀升。未来,学院将进一步聚焦“价值引领精准化、学科交叉纵深化、产教融合生态化”,强化AI技术应用,提升学生国际视野。(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