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更新时间:2025-07-28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性发展规律。要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共建共享,以文明培育筑牢思想根基,以文明实践激活发展动能,以文明创建巩固实践成效,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互动互促、共同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强化文明培育,筑牢城乡融合思想根基。文明培育是凝聚共识的基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将文明培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使文明理念在基层扎根,持续提升全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提升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组织创作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滋养人民精神世界。二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乡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阵地。要创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通过公益广告、文艺展演、视频展播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使各类文化产品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推动其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潜移默化地内化为群众的价值指引和精神追求,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效应。深入挖掘选树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榜”等榜样人物,城乡同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好人事迹宣讲等活动,形成见贤思齐的文明新风,引导群众汲取榜样的力量,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和文明养成,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深化文明实践,激活城乡融合发展动能。文明实践是汇聚力量的关键。要紧扣时代要求、贴近群众生活,以系统性思维创新开展活动,推动实践主体多元联动、阵地全域覆盖、要素双向流动。一是构建多元参与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党政统筹协调,推动宣传、教育、民政等部门协同联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引导群众投身志愿服务,打造暖人心、接地气的志愿服务品牌,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联动落实、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二是建强用活实践阵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整合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爱心超市等活动场所,打造文明实践综合体,有效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借助“两微一端”网络阵地,打造“不设围墙”的文明实践点,推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科普宣传、文化活动,提升文明实践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由“有形覆盖”向“有效浸润”的深度转变。三是促进资源要素循环流动。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发挥县城在城乡融合中的纽带作用。统筹盘活城乡文化设施、人才队伍、服务项目等资源,创新开展“点单式”文化惠民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采取固定设施、流动服务等方式,推动城市优势文化资源反哺农村文化发展,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通过组织“文艺轻骑兵”“文艺人才百千行”“万名大学生进千站”等类似活动,推动优质文明实践资源向农村延伸,为融合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深化文明创建,绘就城乡融合文明图景。文明创建是巩固成果、实现共享的有效途径。要持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大创建”行动。一是打造高品质文明城市。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为抓手,高标准建设“品质文化生活圈”,因地制宜优化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戏台等设施,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实现精神文明与生活品质双提升。二是培育文明和谐村镇。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用好村规民约。发挥党员干部和新乡贤示范作用,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自治组织,重点整治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探索推行“文明积分制”“时间银行”等激励机制,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文明村镇建设。三是发挥文明单位辐射作用。搭建城乡互动桥梁,发挥文明单位在服务群众、引领社会风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村结对帮扶,组织职工参与扶弱助残、慈善捐赠、爱心支教等公益活动,推动城市现代文明理念、服务资源向乡村辐射延伸。四是建设文明校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文明创建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着力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扩大文明校园创建覆盖面和参与度,开展“文明校园风采展”“新时代好少年”等活动,使文明校园成为展示城乡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五是涵养文明和谐家风。在城乡社区深入开展孝老爱亲、“颂家风、传美德”等活动,持续评选宣传“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及其家风家训,引导城乡家庭传承优良家风,让文明新风充盈千家万户,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固本培元。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尤 琳 黄远明)


链接地址: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5-07/28/content_144399_2450955.ht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