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赣鄱大地,骄阳似火,红色热土上正涌动着一股青春实践的热潮。近日,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队伍分赴省内多地,走进融媒体中心、革命旧址、红色创新基地及乡村田野,以“沉浸式”实践感悟新闻初心,将理论课堂延伸至社会大熔炉。
基层融媒炼真功:在鲜活实践中悟“四力”
“一条防汛新闻要同时适配电视、公众号、短视频三种形态,这才是基层媒体的‘全能’担当。”在吉安市新干县融媒体中心,实践队员们围在编辑台前,目睹一条民生新闻从线索采集到多平台发布的全流程。该中心整合了电视、报纸、客户端等8大官方媒体平台,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微新干”公众号长期稳居全省媒体类前十,其“扎根本土、贴近群众”的运营理念让队员们深受启发。
在新闻中心,电视台记者正整理田间地头的采访素材;融创中心里,新媒体编辑忙着剪辑乡村振兴短视频;座谈会上,“如何用群众语言解读政策”的讨论热烈升温。“原来基层新闻人既要懂党性原则,又要懂百姓需求,还要会用新技术。”队员们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深刻体会到:基层融媒体正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练兵场”,唯有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有温度、有力量。
红色足迹寻初心:在历史现场悟使命
在瑞金叶坪村,《红色中华》报旧址的锈迹印刷机前,队员们聆听着新华社前身的故事,指尖拂过泛黄的报纸复印件,仿佛触摸到先辈们以笔为枪的赤诚。
从叶坪“一苏大”旧址到永新贺页朵宣誓广场,红色印记串联起生动课堂。贺页朵宣誓广场上,那份写于1931年的入党誓词,见证着普通农民党员冒死守护信仰的壮举。“这就是最朴素的忠诚,也是新闻人应坚守的底色。”队员们轻声诵读誓词,眼眶湿润。
在永新贺子珍纪念馆,打满补丁的军装、长征途中的书信手稿,无声诉说着“中国革命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17处弹片伤痕的壮烈故事。“革命先辈用生命践行信仰,我们要用报道传承精神。”队员们的感悟,正是红色实践的深刻回响。
创新传承探新径: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废旧砖窑变身红色课堂,这才是文化传承的创新打开方式!”在永新县曲白乡,一座20余年历史的废弃砖窑让队员们惊叹。通过AR技术,“三湾改编”场景在斑驳窑壁上重现;互动展柜里,“独臂将军”彭清云的故事触手可及。这座研学基地既盘活闲置资源,又让红色历史可感可触,为队员们打开“传统+科技”的传播新思路。
在吉安县清江红色名村,苏维埃政府旧址的斑驳墙壁间,土地革命的故事通过老照片与讲解员的讲述鲜活起来。“红色资源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需要我们用镜头和笔激活的精神富矿。”队员们的感慨,道出了新闻人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
田野调查显担当:用脚步丈量时代温度
“大爷,村里的预警信息是听广播还是看微信群?”在九江市两区一县的八个乡镇,星火·马新观实践小队正挨家挨户调研农村灾害预警传播模式。他们冒酷暑走田间,实地考察农田、水利设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等,记录村民对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习惯,助力乡村提升灾害预警能力,为打通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提供建议。
“在暴雨中记录防汛措施,在晒谷场听村民说需求,这才是‘脚力’的锤炼。”队员们表示,这场调研让他们明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抽象理论,而是“俯下身子、沉到一线”的行动指南。
十余天的实践中,队员们从基层融媒的创新实践里悟“扎根”,从红色旧址的岁月痕迹中悟“初心”,从乡村田野的真实故事里悟“担当”。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写:“未来将以笔为剑、以镜头为眼,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报道中焕发活力,书写新闻人的使命荣光。”
链接地址:http://jx.people.com.cn/n2/2025/0726/c186330-41303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