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网】青春织防线实践探真章 江西师范大学新传学子叩响歙县洪涝预警“最后一公里”

更新时间:2025-07-22

(通讯员:席潇、余俪言、王祉心、王俐婷、郭旭尧、何艳梅、宋雨婷、周鸿南、郭歌)7月6日至8日,江西师范大学新传学子奔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入应急管理部门、蓝天救援队、受灾乡村一线,探寻洪涝预警信息终端触达的现实路径,为提升乡村防灾减灾能力收集一线素材,用脚步丈量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

探寻预警网络触摸信息脉络

  “2420个广播点位,在线率93%以上,汛期前必须完成所有设备检修!”在歙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谢江指向墙上的重点防汛目标位置图,向队员们详细介绍县域预警体系。实践队了解到,经历2020年“7.7”洪灾和2024年“6.20”突发暴雨后,歙县已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包保+网格兜底”的防御网络——从气象部门的雷达监测,到乡镇的广播播报,再到网格员的上门叮嘱,形成多模态的多重保障预警信息传播链。

  实践队员与歙县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对谈

  这套体系藏着无数细节:针对山区信号盲区,每个偏远村庄配备1台卫星电话,每年汛期前组织专项培训;面对老幼群体,采取包保制,一位党员或干部负责几位老人,用乡音讲解防灾知识、传达预警信息;在和平村,应急广播每天早中晚三次播报,遇极端天气实时插播,配合微信群、敲门通知,确保“一户不漏”。

  实践队员们在歙县应急管理局和交通运输局前合照

  “省、市、县三级会商研判,力争做到预报更精准、响应更及时!”谢江的介绍让队员们印象深刻。通过走访,他们梳理出预警传递的“黄金链条”——气象部门实时研判→应急指挥中心联动→乡镇快速响应→网格员精准触达,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

走访救援力量见证热血担当

  “接到指令,半小时内必须集结出发!”在歙县蓝天救援队基地,实践队员们看到整齐排列的冲锋舟和救生衣。这支民间救援力量,由退伍军人柯仲彪在2008年组建,驻扎歙县多年,在2024年洪灾中联合各地救援队转移被困群众数千人。

  歙县蓝天救援队副队长王海英在为实践队员们介绍救援装备

  实践队在这里摸清了救援工作的“台前幕后”:从县应急管理局、110指挥中心接收到预警信息,根据预警级别启动不同响应——四级预警时在家备勤,二级、三级预警时全员集结,备好装备随时待命;救援中优先转移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去年暴雨中,队员们用冲锋舟在淹没的村庄中穿梭,将被困的独居老人背出险境。

  “最大的困难是装备和人手。”柯仲彪坦言。实践队员们了解到,队伍最依赖冲锋舟等基础装备,却缺乏无人机和水下扫描仪等精密设备。但救援队的队员们从未退缩,餐饮店主放下生意、工程师暂停项目,只要一声令下,总能迅速集结。这种“少说多做”的奉献精神,让实践队员们深受触动。

  实践队员们与歙县蓝天救援队部分队员合照

行走乡野之间扎根一线实践

  走进受灾一线,森村乡皋径村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让实践队员们驻足。这里的网格员每人负责90户以内,汛期通过微信群、电话、面对面走访传递预警,重点关注独居老人、行动不便的村民,确保“一个也不能少”。村干部介绍,去年洪灾中,巡河员发现水位上涨后,第一时间发微信群通知,网格员同步电话、上门通知,尤其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逐户核实到位。

  实践队员们与歙县绍濂乡和平村的村民交谈

  这样的“脚底板工作法”在乡村随处可见。绍濂乡和平村的20人应急队伍,由村干部、村民代表、网格员等组成,汛期轮班巡查河道、地质灾害点,发现危险立即通知撤离;森村乡70多个广播喇叭覆盖所有村民组,汛期临时插播预警,甚至夜间加播,配合“人拉人”的包保制,让老年人也能及时知晓。

  实践队员们在歙县森村乡皋径村与驻村干部交谈

  实践中,队员们也记录下待解的难题:部分山村通信信号不稳定,老年群体对智能手机使用率低,灾后重建资金压力大……他们与村干部、村民探讨对策,提出“方言预警视频”“邻里互助预警队”等贴合实际的建议。

青春接力守护让防线扎根乡土

  三天里,队员们走访4个乡镇、6个行政村,访谈干部群众50余人,收集预警机制、公众意识等一手资料3万余字。从应急管理局的宏观部署,到救援队的实战经验,再到乡村的微观实践,一幅立体的县域防灾减灾图景铺展在眼前。

  实践队员们在讨论调研成果

  “预警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守护生命的承诺。”实践队队长席潇说,队员们计划将调研成果整理成《乡镇洪涝灾害预警优化建议》,结合专业所长设计科普手册和制作宣传视频,让预警知识更接地气。

  离开时,夕阳洒在和平村的应急广播杆上,也映在队员们年轻的脸上。他们知道,守护“最后一公里”的防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个夏天,他们在歙县土地上留下的青春注脚,终将化作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在更多人接力守护的坚持里,生长成更坚固的安全防线,护佑一方水土与万家灯火。


链接地址:https://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25/07/22/020937887.shtml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