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李奕娉 卓国城 陆静怡 周友谦)近日,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星火·马新观”学习与实践小队的队员们满怀热情与期待,踏上了前往九江市乡村的调研之旅。他们深入彭泽县、柴桑区、濂溪区等八个乡镇,用脚步丈量乡村防灾减灾的每一个角落,探寻巨灾预警体系在基层落地的实践与挑战。
田埂上的风险记忆
在柴桑区官场村的稻田边,一群身着蓝色队服的大学生与村民围坐一起,拉起了家常。
预警传播的多元尝试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九江乡村地区在预警传播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在江州镇官场村,网格员向队员们展示了手机里的“官场村3-6组”微信群,群里不时发布着防灾减灾的通知和信息。这是当地“1+4+N”通知体系的一部分——由1名村干部统筹,4级网格员分层负责,N名小组长落实,确保汛期时每家每户都能及时收到预警信息。
在马当镇跃进村村委会,队员们看到了另一种预警传播方式:墙上的电视正播放着天气预报,角落的大喇叭时不时响起防灾提醒,桌上的宣传册则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解着避险技巧。村干部介绍,村里还会定期发布微信文章和抖音视频,用短视频、推文等形式普及预警知识,力求让村民们看得懂、愿意看。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在彭泽县船形村,队员们发现不少老人对预警常识了解甚少,有的甚至将广播里的预警通知误认为是广告。为此,一些村庄在显眼处设置了预警信息公告栏,贴上了大字标语,确保老年群体也能及时获取信息。
乡土防灾的智慧与实践
在与村组干部的交谈中,队员们发现部分村庄已经形成了双线并行的防治机制。针对灾害隐患点,他们会定期展开巡查工作,每月月初前三天实行每日巡检,后续维持三日一巡的监测频次,如遇降雨等其他天气现象则启动动态加频模式。
濂溪区新港镇江矶村的村民告诉队员们:“我们会配合村委会帮助转移一些老弱病残人员,还会给他们发吃的。”在江洲镇官场村,一种家庭联防轮值机制正在运行。汛期来临时,每家每户按轮值表值守,一户一天,遇突发情况也会找人代值。村民们表示:“大家都很配合,毕竟这是关乎每个人安全的大事。”
此外,村里的老人们还藏着特殊的观测经验。“看水的颜色就知道要不要紧,浑浊得快了就得赶紧走。”一位老人指着村边的河道解释道。除了看水位,水体颜色变化、瞬时浑浊程度都是他们判断险情的依据。一旦发现异常,他们会立刻上报并自主撤离,展现出深厚的乡土防灾智慧。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防灾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正是有了这些扎根乡土的智慧与实践,有了无数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乡村地区才能在自然灾害面前更加坚韧不拔。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乡村防灾减灾领域,为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乡村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链接地址:https://www.jxxw.com.cn/content_html/html/55/p/pc/2025/07/133271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