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赣鄱学子用青春的“微光”种下“知识种子”

更新时间:2025-07-17

“我们来的时候,是芒果熟透的时候,10元3斤,又大又甜!现在贵州望谟县的芒果又熟了,可却是离别的时候,我真的好想能在这里……”

7月1日7时30分,天空下着雨,许多没带伞的学生挤在屋檐下,衣服紧贴着脊背,头发湿漉漉地贴在额前。当那辆载着江西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大巴缓缓启动时,车内车外的眼神相互凝望,诉说着不舍的告别。车窗内,支教队长李艺的指尖在玻璃上划过,脸上的水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耳畔仿佛听到学生陆安宝的声音:“李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写字的!”

李艺在课堂上为学生解答疑惑。

在另一个支教服务地——新疆阿图什市,支教队长金杰整理行囊准备返程,他小心翼翼地将一顶有金色丝线刺绣的维吾尔族花帽摆放在背包最上层,生怕压坏,那是学生送给他的纪念礼物。

初见:退缩情绪后的初心复燃

2024年8月,李艺拖着行李箱走进望谟县第三中学时,她吃了一惊。当李艺带领支教队到达服务地学校后,发现教学楼规划有序,每个班都有“班班通”电子系统及设备,操场干净整洁,甚至还有教师的健身房,有台球桌、按摩椅……“我想是因为祖国的脱贫攻坚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给一个偏远的贫困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李艺的疑惑随即出现:“这里,还需要支教吗……”

“去新疆支教是我的选择。学校食堂的屏幕经常会播大美新疆的视频,自己在网络上也经常刷到关于新疆风土人情、美景美食的视频,我向往新疆,想去看看。”到新疆后,金杰的支教体验“裹挟”着沙砾。“我从小生活在江西和广东,气候比较湿润。这是我第一次去新疆,当地的沙尘暴比较严重,尤其是三四月份,严重时有些地方能见度甚至只有10米左右。这种环境对我的呼吸道及肺部产生了影响。”金杰和记者交流时伴随着几声咳嗽。

“我们在刚到支教服务地的第一个月,都有过不同程度的退缩感。”李艺、金杰两位队长告诉记者:“但不久后我们找到了留在这里的意义。”

破冰:找寻到播种的意义

支教队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面临过诸多挑战,令他们感触最深的是:尽管当地教学设施和生活水平近年来有明显提升,但部分人的教育观念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李艺说:“刚刚接触这里的学生时,很明显地感受到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李艺教的是地理,可在她看来,大山成了当地人走出去获取知识和思想的阻碍:“有些村子离县城很远,加上山区交通不便等因素,太多时间花费在路上了;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心中‘小富即安’的想法比较重,认为上完初中,义务教育结束了,就跟爸妈一样去打工,这就是最终目标。”

在新疆阿图什市,相似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金杰。“一个班46个人,可能大部分人没有走出过新疆,对于他们来说,外界是一个陌生的环境。”金杰告诉记者:“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不错,我所支教的学校也很重视科技教育,甚至有可以下棋的机器人手臂、3D打印机、VR设备等。”

李艺告诉记者:“很多地方,虽然学生们脚步走不到,但是眼睛可以看到。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支教,让他们看到祖国的大美风光、看到社会的多姿多彩,引导学生们积极向上,让学生们知道人生的选择丰富多样。”

浸润:用陪伴打开心门

在偏远地区,支教队通过一件件小事走进学生们的内心,在陪伴中相互温暖。

李艺告诉记者:“这里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我有一位学生,不太会写字,不懂拼音,也不自信。我买了一本字帖送给他,希望他能够学习写字,增强自信。可我没想到,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示,不想写,就想玩!那一刻,我很尴尬。”

后来,李艺发现,学生中有不少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这导致他们内心比较敏感。有一次,他送字帖的学生和同桌起了冲突,李艺耐心地处理了两人的矛盾,并调整了两人的座位。也正是这样一件小事,让那位学生发生了改变。“那次之后,我惊喜地发现他上课开始记笔记了,尽管他不太会写字,但还是会照着我的板书,一笔一画地将字‘画’在课本上。之后我会经常鼓励他,夸他翻开书本或是大声朗诵,再后来他甚至会在课堂上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

金杰在发放江西文创明信片。

“我在新疆感受最多的是在互帮互助、互相关心中产生的温暖。”金杰说:“尽管沟通存在一些不便,但其他老师、学生会主动在一旁帮我翻译;当学生们知道我生病时,尽管天气较热,但他们为了照顾我,选择不开风扇;有位男学生很调皮,我经常批评他,但在最后一天,他送了我一顶维吾尔族花帽,并帮我戴到头上;临近支教结束那几天,有两位女学生来到我办公室,话还没说就开始流泪,强忍着抽泣问‘老师,你要走吗?我们还会再见面吗?’……”

接力:把未说完的话延续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常说的一句话。“没去支教前,我觉得这句话是空洞的,支教回来后,这句话是我对支教感受的真切回答。”李艺至今还记得,学生们参与“中国飞天梦”大课堂时好奇的眼神、上推广普通话课时的专注神情、拿到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脐橙时脸上的纯真笑容……

金杰告诉记者:“在返校的归途中,我的脑海里会不断闪过支教期间的画面——发放江西文创明信片、畅聊江西文化时学生们的开心;晚自习时沙沙的写字声;最后一堂课上合影留念时的不舍……这一年,有困难、有眼泪、有欢笑、有离别。”

在采访的最后,李艺和金杰两位队长向记者吐露了心声,支教这一年,他们这群“00后”或多或少留下了遗憾,觉得对学生们总有话没说完,但他们并不担心,因为江西师范大学第二十四届“井冈红”研究生支教团接过了他们手中的接力棒。

这份接力,未来会不断传递下去。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5325207308347114&item_id=45325207308347114&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