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龚宇辉 江莹 张阳)2025年7月,南昌市高新区闵吴村的夏日,因一场如火如荼的普通话推广热潮而焕发出别样的生机。江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院“童心同音·筑梦同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怀揣着对语言文化的热爱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之旅,引导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课堂传音·童声学普乐趣多
实践队初次走进课堂,迎接他们的是孩子们一张张写满好奇、却又略带羞涩的小脸。起初,不少孩子对普通话学习兴致缺缺,部分孩子因方言口音重,担心学不好而流露出抵触情绪。有的孩子低头小声嘟囔:“普通话太难了,我不想学”;有的甚至直接趴在桌上,对队员们的引导无动于衷。面对这样的挑战,队员们并未气馁,而是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普通话课程。
队员们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巧妙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打开了普通话学习的大门。在趣味绕口令课上,队员们以夸张的口型和诙谐的语调进行示范,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当听到“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这样充满节奏感的绕口令时,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起好奇的光芒。起初,他们念得磕磕绊绊、结结巴巴,还常常把字音读错,那稚嫩又笨拙的模样引得教室里笑声此起彼伏。但队员们始终耐心地纠正每一个发音,并不停鼓励大家大胆尝试。在队员们的悉心引导下,渐渐地,孩子们开始摸准了发音的门道,念起绕口令来越来越流畅,那原本有些怯生生的脸上,也渐渐绽放出了自信灿烂的笑容。
诗词朗诵课上,队员们选取了《望庐山瀑布》等简单而富有韵味的诗词。他们先引导孩子们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孩子们将他们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从而真正领悟诗词的独特美感。随后,队员们带领孩子们逐句朗读。一开始,孩子们的朗诵声参差不齐,语调平淡,缺乏情感。经过队员们的生动示范与孩子们的认真模仿,稚嫩的童声逐渐变得抑扬顿挫、饱含感情,传递着古典诗词的永恒魅力。
随着课程不断推进,孩子们对普通话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不再害怕说普通话,反而主动在课间用普通话热烈交流。回到家里,他们也成了小小“推普员”。家长们纷纷反馈,孩子回家后总是兴致勃勃地教他们说普通话。有的孩子耐心地教爷爷奶奶简单的普通话问候语,还绘声绘色地用普通话分享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故事。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也真切感受到了掌握普通话带来的新气象。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收获了知识,还将学习的热情带回了家庭,成为推动普通话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小小桥梁。
问卷调研·线上推普觅新知
为精准把握普通话在乡村地区的使用现状和推广需求,实践队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普通话使用情况问卷调研。线上,队员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发放问卷。线下,队员们则深入乡村的各个角落,走进村民家中、商铺,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填写问卷。
课堂上,队员们还带着孩子们一起参与问卷填写。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阐释每个问题的含义,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都经过仔细思考后认真填写。这一过程不仅让孩子们直观认识了普通话的使用状况,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关注社会,科学认知的种子。
问卷内容涵盖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学习途径、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知以及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语言障碍等多个方面。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村民已经认识到普通话在生活沟通、经济发展、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多数村民表示,在与外地人交流或外出办事时,普通话能让他们更加顺畅地沟通。然而,在现实使用过程中,仍存在方言习惯根深蒂固、发音不标准、词汇量有限等诸多问题。
这些调研结果为实践队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推普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队员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和需求,将村民分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四个群体,分别制定了个性化的推普方案。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着重加强课堂教育,开展趣味活动;对于成年人,结合职业技能培训来推广普通话;对于老年人,则采用简单易懂、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引导。
街巷宣传·普语沟通连商机
实践队队员走进乡村街边商铺,开展了普通话走访与宣传活动。他们与商铺老板和顾客亲切交流,详细讲解普通话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在与一家小餐馆老板交谈时,队员们发现,老板平时主要使用方言与顾客交流,虽然能满足本地顾客的需求,但对于一些学生或外地顾客来说,沟通存在一定障碍。队员们耐心地向老板介绍,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能够吸引更多顾客,提升店铺的吸引力。为了让普通话更好地融入乡村商业环境,队员们在商铺门口发放普通话宣传手册。在队员们的建议下,老板在店内显眼位置张贴了“欢迎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标语,还表示会组织员工学习普通话,提升服务品质和店铺形象。
走访过程中,队员们遇到了一位不识字的老奶奶。老奶奶只认识自己的名字,平时交流基本都用方言。面对语言障碍,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用简单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与老奶奶进行交流。他们向老奶奶解释普通话的重要性,鼓励她学习一些简单的普通话用语。起初老奶奶有些犹豫,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学不会。但在队员们的悉心地鼓励下,老奶奶渐渐放下了顾虑,愿意尝试学习普通话。她认真地跟着队员们念“你好”“谢谢”等简单的词语,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那份认真和努力让人动容。老奶奶笑着说:“普通话真有用,我也想学学,以后和别人交流更方便。”
队员们的宣传活动在乡村引发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重视到普通话,主动向队员们请教普通话的发音和用法。乡村里掀起了一股学习普通话的热潮,村民们从最初的观望,到主动询问、积极尝试,态度的转变印证了推普宣传的深入人心,普通话成为了连接村民与外界的桥梁。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帮助乡村的孩子们学会了说标准的普通话,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语言支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普通话成为了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让乡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资源的共享。同时,推普行动也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孩子们用普通话朗诵诗词、讲述红色故事,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村民们通过学习普通话,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乡村的文化软实力。普通话成为了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促进社会交流、推动文化传承、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江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院“童心同音·筑梦同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的推普行动还在继续。他们将带着这份责任和使命,让普通话之花在乡村大地绚丽绽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强“音”。
链接地址:https://tt.jxnews.com.cn/topics/news/968613?app=jxttn&uid=3221178&jxttn=